黄克诚与张震的初识与深厚情谊
1931年11月,黄克诚从红3军团3师政委调任至1师,担任新职。他刚到新岗位没多久,部队便接到命令,准备进攻赣州。战前,黄克诚召集全师干部开会,严肃而又郑重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要求:必须严格遵守城市政策,保护商业和贸易,坚决不允许随意逮捕商店老板,没收商店的行为绝不允许发生。
然而,尽管黄克诚在会议中强调了这些要求,战争的前奏尚未打响,红1师的某些人却不顾他的指示,擅自带队没收了一家商店。经过上报,查明是1团4连的士兵所为,而这个连的政委,就是后来的张震将军。得知此事,黄克诚勃然大怒,立即前往红4连驻地。
那时,张震正好在驻地。看到黄克诚急匆匆走来,他迅速迎上去准备汇报。但黄克诚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愤怒地喊道:“张震,是谁让你们去没收商店的?我在动员大会上说了什么?你怎么敢违抗命令?我要杀了你!”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厉指责,张震感到非常意外和委屈,但他脾气火爆,立即反驳:“我没有没收商店,你杀不了我的头!”说完,他便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完全不打算接待黄克诚。
黄克诚站在张震的背影前,气愤地说道:“等查清楚了,我再找你算账!”然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经过进一步调查,黄克诚最终得知,实际上是3团的一个连员所为,并非张震所在的连。张震后来回忆时表示:“那时候,红军上下级关系简单直白,大家都可以当面说话,批评也不会过多顾忌,不需要太多复杂的情感。其实,经过这次争吵后,我与黄克诚的关系反而更加亲近了。”
战斗失利与红三军团的整编
尽管黄克诚和张震之间因误会产生了冲突,但他们的关系并未因此产生裂痕。最终,赣州战役以失败告终,红三军团进入了休整阶段。在这一时期,军团进行了整编,张震所在的4连被撤销。与此同时,黄克诚被调任至红5军担任政治部主任。
第五次反围剿与黄克诚的英明决策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第五次“围剿”,这场战斗持续到了1934年10月。在这一轮反围剿战役的后期,张震不幸在战斗中右臂中弹,随后又感染了疟疾,团部决定将他送往后方医院疗养。
在医院期间,黄克诚前来看望伤员。当他看到张震的伤情后,坚决要求他返回前线,尽管张震的伤口还在化脓,且他担心拖累部队的行程。但黄克诚并没有给他任何退缩的余地,坚定地说:“你能走,到了前方也能养伤。”
黄克诚后来回忆道,他之所以强烈要求张震和其他伤员回到前线,是因为他在《红色中华》上读到张闻天的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并且曾经听到博古在红三军团的报告,暗示部队可能会面临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通过这些微妙的信息,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中央可能在策划撤离苏区,他担心如果部队真要转移,那些伤员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可能会陷入极大的危险。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医院动员伤员跟随部队转移。
当时,张震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转移的真正意义,直到多年后,他才在黄克诚的回忆录中得知,黄克诚并未提前知道部队的决策,而是通过敏锐的观察推测出的这个判断。张震深感钦佩,表示:“如果不是黄克诚把我从医院带走,带上长征的路,我哪里会有今天?”
长征中的离别与感激
不久后,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长征,无法随队转移的后方医院不久被敌人摧毁,大部分伤员和医护人员不幸牺牲。黄克诚回忆称,当时红三军团的伤病员约有一万多人,而这些人几乎都未能逃脱敌人袭击的厄运。
在长征过程中,许多伤员对能够回到部队表示羡慕,但没有人预料到他们即将经历的重大转折。张震回忆道:“当时,我们并不知道部队即将开始长征,离开时,医院的副院长方圆等同志还一再叮嘱我们:‘等你们反攻胜利了,别忘了给我们带些战利品回来,后方的情况实在太困难了。’”
1980年事件与黄克诚的原则
多年以后,张震与黄克诚的情谊并未因时间流逝而褪色。1980年1月,张震从总后勤部部长调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在中纪委任常务书记。某次,张震和杨勇副总长在京西宾馆举行了一场饭局,花费了400元,并开具了总参的发票。几天后,这件事被举报到了中纪委。黄克诚看到举报信后,毫不犹豫地指示要查清楚责任人:“谁出的主意谁拿钱,发现一个查一个,不仅要查,还要处理。”
张震坦言:“对于黄老的批评,我们心悦诚服,并决定自己平摊饭费。杨勇同志坚决不同意,最后他从自己工资里拿了400元,并向黄老做了检讨。”
这些经历让张震更加敬佩黄克诚,他深知这位严谨、刚正不阿的领导者,始终坚持原则,从不徇私情,也因此更让人钦佩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