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并依旧让他担任宰相职务。但魏征因身体不适而推辞了这一职位。面对魏征的推辞,李世民依然亲自书写诏令道:“汉朝的太子曾由商山四皓辅佐,朕现在依靠你辅佐太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朕知道你身体不好,若卧病床榻,也依旧能够保全太子。”当时,魏征已经63岁,身体逐渐衰弱,身上小病不断。就在这之前,魏征还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病,长期卧病在家。
李世民虽然未能常常见到魏征,耳畔的清静让他感到不适,但他依然深感怀念,特别为魏征写下亲笔诏令,关切其病情,并表示若魏征有任何话语,随时可以上书上报。魏征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果真上书进谏。李世民得知魏征居住的宅院没有厅堂,于是下令将原本用于建造小殿的建筑材料送到魏征府邸,并指派工匠在五天内为魏征的家修建了一个厅堂。除此之外,李世民还特地送去了一些朴素的屏风、褥子、几案、手杖等,完全符合魏征崇尚节俭的习惯,甚至让魏征难以拒绝。魏征收到这些礼物后,向李世民上书表示感谢,李世民回应道:“朕如此待你,绝非为了自己,完全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你无需如此客气。”
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李世民对魏征的重视,而魏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始终以国事为重,尽心尽力。正如李世民所说:“自贞观以来,我用心治理国家,尽心为人民安危,魏征忠诚耿直,常直言劝谏,力挽我之过,古代名臣,岂有何可比拟之处!”李世民的胸怀宽广和勇于纳谏的胸襟,是他能够创造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魏征曾是李建成的属官,并在当时为李建成对抗李世民出谋划策,但当李世民最终获得胜利后,他依然将魏征召回朝廷,让其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魏征也因此得以遇上最好的时代与最贤明的君主。然而,魏征比李世民年长近二十岁,正当李世民年富力强之际,魏征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尽管他这次病情有所好转,但健康状况却依然持续恶化。
转眼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的病情急剧恶化,几乎每天都需要卧床。李世民不时派人前去探问魏征的病情,宫中的药物也源源不断送到魏征府中。为了更好地关注魏征的健康,李世民甚至让中郎将李安俨驻扎在魏征的府邸,随时监测其病情,一有变化立即上报。通过李安俨的报告,李世民逐渐意识到,魏征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李世民最终亲自前往魏征家中探望,并特意让左右退开,和魏征长时间交谈。这是这对君臣最后一次长谈。此后,李世民再去探望魏征,便是为了作最后的告别。当得知魏征生命将尽,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女儿衡山郡公主来到了魏征家。魏征早已得知李世民将至,但因病床难起,他特意让家人把朝服披在身上,腰带松垂,尽显对皇帝的尊重。
李世民见状,心如刀绞,眼中泪水盈眶,抚摸着魏征的手,询问他是否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声音微弱,逐字艰难地说:“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话音未落,气喘连连,仿佛用了全部力气。临终之际,魏征依旧挂念着国家与百姓,思虑着大唐的未来。李世民心中百感交集,而此时他更关心的是魏征的家事。
为了让魏征心安,李世民特意将年仅十岁的衡山郡公主带来,意在让魏征在临终前安心。李世民向魏征表明,他打算将衡山郡公主嫁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这位衡山郡公主,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尽管当时有规定,公主的封号不该涉及名山大川,李世民依然将这个最小的女儿封为衡山郡公主,且立即为她安排实食封,以体现对她的宠爱。
然而,魏征此时已无法睁眼,仅能听见李世民的话语。他知晓李世民此举的用心,也感激其深情,但遗憾的是无法再有所回应。李世民带着女儿离去,但当晚,李世民做梦见魏征仍像往常一样,健康未病,心情大好。可第二天清晨,魏征的去世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李世民悲痛欲绝,亲自前往魏征府中吊唁,并为他停朝五日,还亲自书写了碑文,刻于石碑之上,永载史册。
魏征的去世,令李世民失去了一位极为忠诚的臣子。为纪念魏征的功绩,李世民在一个月后命阎立本为魏征绘制画像,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当李世民怀念魏征时,常常登上凌烟阁,凭吊那幅画像,并赋诗悼念。
然而,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对魏征的怀念超出了常人的理解,一些心怀嫉妒的人开始对魏征提出质疑。恰逢此时,唐朝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牵连了许多人。魏征曾经推荐过的侯君集和杜正伦也被卷入其中。侯君集被杀,杜正伦被流放,而这两人都是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的重要人物。魏征的荐举原本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但在魏征去世后,部分人却将此事与魏征的“党派”关系联系起来,甚至流传出魏征曾将自己的谏言抄录交给起居郎褚遂良的说法,这让李世民产生了疑虑。
李世民虽然心胸开阔,但面对这些情况,他深感愤怒,并做出了悔婚决定,亲自书写诏书,取消了衡山郡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同时也销毁了为魏征撰写的碑文。衡山郡公主的婚事因此被迫搁置,李世民更是在多年后才为她重新决定婚事,准备将她嫁给长孙皇后的家族。
尽管李世民早有意为衡山郡公主定下婚事,然而因李世民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最终未能在生前完成女儿的婚事安排。衡山郡公主的婚礼不得不拖延,直到652年,经过三年守孝期,才终于嫁入长孙家。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垂青这位公主,婚后仅享受了七年的幸福生活,便因丈夫遭遇长孙无忌案牵连,被流放并杀害。第二段婚姻亦不幸福,最终新城公主在663年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岁。
衡山公主的悲剧或许揭示了即使深受父爱和兄宠的皇家公主,终究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她的婚姻与人生的艰辛,充满了皇室纷争与权力斗争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