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清代官员的出身问题,贡生和监生这两类人往往是讨论的重点。很多人对这两者有一定了解,但究竟它们之间的差异,又能准确说出多少呢?
“贡”字本身有“进贡”的意思,听起来较为高尚、显赫。贡生指的是地方各省定期向朝廷推荐的优秀人才,这些人被送往京师的国子监继续深造。贡生按类别划分为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
其中,岁贡堪称贡生中的佼佼者。未被选派入京前,他们通常是廪生,即最高等级的秀才。自顺治八年起,各省府学每年送出一名学生,州学每三年送两人,县学每两年送一人。可以看出,岁贡的含金量极高,地位几乎与举人相当。
恩贡是与岁贡相似的变种,主要出现在国家举行重要庆典时,如皇帝登基、大婚、万寿等,朝廷会特批增送贡生。这类贡生的选拔往往由皇帝亲自指示。
拔贡,也称选贡,其选拔标准稍低于岁贡和恩贡。拔贡主要从各府、州、县学的优秀生员中挑选,每六年一次,通过学政的考试,选出最优秀的考生进入国子监。与举人选拔方式相似,拔贡并不代表直接入职,而是进入国子监深造。
优贡则源于科试的筛选,科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学政会从中选出成绩优秀的生员,送入国子监学习。优贡的名额有限,只有通过科试并成绩优秀的生员,才能获得这一机会。
副贡显而易见,指的是乡试中被录取的副榜生员,这些考生通常也会被送往国子监进一步学习,依照其副榜身份,成为副贡。
最为低级的例贡,全部通过捐纳的方式进入国子监。这类贡生常被视为花钱买来的身份,学习期限也较长,一般为期三年。
除例贡外,其余贡生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岁贡、恩贡等高阶贡生,学习半年的时间后便可参加吏部的考试,成绩优秀者可被任职。若考试成绩处于一等,通常可以被任命为七品京官,并派往各部试用三年。三年之后,表现出色者可升任为六部主事,或被派遣为知县。
名列二等的贡生,也有机会获得职务,但起始职位相较一等贡生较低,通常会被安排到各省担任教谕、训导等职务。如果没有通过朝考,则需要继续留在国子监学习,等待下一次朝考的机会。而对于例贡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直接的任职途径,必须完成三年的国子监学习,才能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丞、主簿之类的低级职务。
此外,贡生也可以通过乡试的途径走科举路线。事实上,清代许多进士出自贡生行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三分之一的进士都来自贡生。
理论上,所有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能成为监生。然而,现实中监生与贡生有很大的区别。在朝廷和官僚士大夫群体的认知中,监生的地位显然低于贡生。
监生分为四类: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恩监是皇帝特赐的监生,多为八旗官员的后代、圣贤之后,或者因公殉职官员的子孙。这类监生通常享有更高的特权。
荫监在监生中最为普遍,也是数量最多的。按照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荫一个子女。被荫的子女,如果未满二十岁,则无法直接担任官职,而是必须进入国子监深造,这些人便是荫监。
优监则主要来自各省的官学,尤其是那些成绩优异的生员。与拔贡类似,优监代表着最出色的文化素质,属于监生中的精英。
例监与例贡类似,也是通过捐纳进入国子监的。虽然例贡和例监都可以通过捐纳获得身份,但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贡生无论是哪一类,都必须通过院试获得生员资格,然而对于无法通过考试但仍想进入国子监的人,朝廷允许他们通过捐纳的方式进入。
例如,有些富家子弟或者家境殷实的家庭,虽然不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仍可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身份。例监的身份就是一种“捐官资格证”,那些希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人,会通过捐纳方式获得进入国子监的机会。
典型的例子就是道光年间的张集馨,他曾因无法通过院试而受到困扰。然而,由于家庭背景雄厚,他的父母花费银两为他捐得监生身份,最终张集馨在乡试中大放异彩,取得了二甲第二十二名的成绩,最终步入仕途。
值得注意的是,例贡和例监仅仅是身份上的象征,它们通常不需要经过国子监的正式学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或者根本不关心学术。可以说,例监的身份更多是一种获得“捐官资格”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