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是欧洲的主要人种之一,历史上与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一起被称为三大蛮族。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人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这三大蛮族则逐渐崛起,成为欧洲的主宰。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主要统治西欧和中欧,而斯拉夫人则在东欧扎根。和日耳曼人一样,斯拉夫人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支。
从总体上看,斯拉夫人可以划分为三大主要分支。沙俄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显然有意将所有斯拉夫人的土地都纳入囊中。西斯拉夫人相对较容易征服,18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后,沙俄便迅速占领了广阔的西斯拉夫领土。然而,南斯拉夫人的土地却成为沙俄的一大难题。巴尔干半岛当时由奥斯曼土耳其控制,这一势力可谓难以征服。
早在中世纪之前,巴尔干半岛曾是东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而当时的沙俄仅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处于自保的状态,根本没有力量觊觎这片土地。然而,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东欧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公国逐步摆脱了蒙古的压制,开始统一东北欧的罗斯诸国。特别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公主索菲娅后,莫斯科公国开始自称“第三罗马”。
从15世纪起,俄国人便开始有了征服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半岛、重振罗马帝国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沙俄逐渐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1700年,沙俄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亚速地区,开始在黑海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尽管奥斯曼土耳其的实力在初期依然强大,沙俄的扩张过程依然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帝国逐渐落后,沙俄在18世纪末征服了克里米亚,终于有了足够的实力向巴尔干半岛挺进。
沙俄一贯的做法是通过让巴尔干地区的各民族单独发展,再等待时机成熟后,找借口让他们加入沙俄的统治。遗憾的是,沙俄并未等到这个机会,因为1917年,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覆灭,而巴尔干半岛的各国则忙于独立运动,根本没有兴趣加入沙俄的阵营。至于一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萨拉热窝正是波黑的首都,而波黑是巴尔干半岛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除了沙俄,奥匈帝国也对巴尔干半岛虎视眈眈。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奥匈帝国在距离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为日耳曼人,相较之下,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沙俄更与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相亲近。两大帝国都对巴尔干半岛垂涎欲滴,最终,两者都在这里折戟沉沙。奥匈帝国和沙俄在一战期间相继覆灭,巴尔干半岛各国则开始筹建南斯拉夫王国,最终实现了独立。
二战期间,德国于1941年灭亡了南斯拉夫王国,巴尔干半岛再次陷入混乱。此时,继承了沙俄遗志的苏联开始对巴尔干半岛产生浓厚兴趣。尽管无法直接吞并南斯拉夫,苏联依然希望通过自身的理念影响巴尔干地区,并将其拉入自己的阵营。
在这一时期,一位名叫约瑟普的克罗地亚年轻人崭露头角。1913年,约瑟普被奥匈帝国强行征召入伍,并在一战期间被俄军俘虏。作为战俘,他开始接触苏俄,并在此期间学习俄语。1917年,沙俄灭亡,苏俄逐步掌握了权力,约瑟普则加入了苏俄军队,参与了对沙俄余部的战斗。正是从那时起,约瑟普下定决心,要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一个类似苏俄、苏联的集团,统一南斯拉夫。
这条路并不平坦,约瑟普经历了无数挫折,甚至多次被捕入狱。1934年,刚刚出狱的他为方便地下工作,改名为铁托。此后,他频繁访问莫斯科,接受苏联的指导,为未来的南斯拉夫重建打下了基础。随着二战的爆发,南斯拉夫王国灭亡,铁托终于迎来了机会。在苏联的支持下,铁托成功击败了入侵的敌人,基本完成了南斯拉夫的统一。
当时的南斯拉夫包括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几乎涵盖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领土,并深受苏联的影响。虽然苏联帮助完成了沙俄未完成的梦想,但南斯拉夫的独立性并未完全消失。二战后,南斯拉夫虽然与苏联在体制上相似,但两国关系始终未能和谐。铁托拒绝与苏联建立过多的联系,甚至拒绝加入华沙条约组织,最终导致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决裂。
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都是东斯拉夫人的历史化身。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斯拉夫民族的统一。沙俄时期,虽然已基本统一了东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人,但未能长久维持。苏联时期,东斯拉夫人的统一在名义上得以维持,但对于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的统治则采取了间接手段。随着1991年后的现代俄罗斯的崛起,它们似乎依然抱有统一斯拉夫世界的愿景。首先,俄罗斯需要先实现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统一,未来才可能再度考虑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的整合。无论如何,这种历史的延续感,或许预示着俄罗斯始终不能放弃祖先未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