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杨得志亲自登门拜访,旨在劝说另一位开国上将王建安前往上海接受治疗。为此,杨得志还特别安排了一架专机,以便接送王建安前往上海。然而,王建安的回应令杨得志意外,他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这位不畏权威、坚守原则的上将就是王建安。王建安以直率、脾气火爆而闻名,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1955年,王建安本应晋升为上将,因为他当时是第三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员,晋升的机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毛主席看到他的名字后,却将其划掉,理由是王建安自负傲慢,性格不适合担任上将。于是,王建安的晋升被推迟了一年,直到1956年才正式授予他上将军衔。虽然这个故事是否属实仍存在争议,但可以看出,王建安的性格与态度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还有一次,王建安在某军视察时,与军师级领导发生了不愉快的交流。按照惯例,军师级领导会陪同视察,但王建安却冷言相问:“你们来干什么?”军师级领导回答:“给首长带路。”王建安怒不可遏地反问:“怕我丢了不成?”领导回应:“想跟首长学习。”王建安这时怒火中烧,冷冷地说道:“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这场面足见他对形式主义的深恶痛绝,军师级领导只好悻悻离去。
王建安为人直率、性格刚烈,不喜虚伪,也不允许自己和周围人搞特殊。他一生简朴,秉持着对工作、对责任的极高要求。一次,他带着家人和秘书到延安饭店用餐,本想让他们一同享受些许荣光,却因家人随行而怒不可遏,将他们一一赶走。他的身上没有丝毫做作与虚荣,极为注重实事求是。在战争年代,王建安负过重伤,但即便晚年身体欠佳,他仍对自己的孩子们严苛无比。当孩子们回来看望他时,他总是叮嘱他们赶紧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必为他分心,甚至在他们提出留下照顾他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1980年7月,王建安的血压急剧升高,被紧急送入医院治疗。老首长李先念专程来看望,劝他好好休养。但王建安无心听从劝告,依然把心思放在三线建设上,认为自己不能在病床上浪费时间。虽然医生劝阻无果,王建安依旧坚持出院,继续参加会议并计划前往三线实地调研。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状况不允许,这一计划无法实现。
得知王建安身体情况的总参谋长杨得志深感忧虑,于是亲自前往王建安的家中。他们两人在解放战争中曾是战友,共同指挥数万兵马,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和王建安继续共事,曾同为济南军区的重要领导,配合默契,深得彼此信赖。杨得志非常关心王建安的健康状况,他希望王建安能尽快前往上海华东医院治疗,并特别安排了一架专机为他提供交通便利。然而,王建安拒绝了这份好意,表示自己仍需去四川处理基层的通信问题,坚信“通信不通,一切皆空”。杨得志虽然劝说不成,但尊重了王建安的决定,并让解放军总医院派出救治小组驻扎在王建安家中。但王建安又将这些人赶走,显得冷酷而果断。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凌晨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2岁。生前,他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极为反感,去世后,他的遗愿更是体现了其一贯的节俭与朴素。他留下了五项严格的医嘱:不举行追悼会、不组织遗体告别仪式、不让领导送遗体去火化、甚至不通知亲友,并且坚决不要花圈。简朴的丧葬,既是对传统风俗的反叛,也显示了他对物质的超然。甚至,许多亲朋好友都未曾得知王建安的去世。
王建安的身上,汇聚了很多矛盾的特质。他冷静、坚毅、直率,时而让人觉得过于严苛,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他的生命没有铺张和修饰,却充满了独立的思想与对国家的忠诚。王建安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开国上将,他的坚守、执着和原则,至今仍让人敬佩。
《参考书籍:《高级将领传:王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