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传统历史的叙述中,史书多次提到秦桧为了与金国和谈,阴谋杀害岳飞:“必杀飞,始可和。”但真的是秦桧为了和谈才置岳飞于死地吗?毛主席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岳飞之死并非单纯因为秦桧的主导,背后主要责任人应是赵构(宋高宗)。
毛主席认为,主和的责任并不全在秦桧,实际上还涉及到宋高宗赵构。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命令,赵构自己也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不过是赞同朕的意图。”——《1957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主席》一书中有提及。在毛主席看来,秦桧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而主要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皇帝赵构。为了掩盖皇帝的责任,历史上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秦桧。岳飞之死,其实并非因为和谈,而是赵构为了“安内”而做出的决定。
那么,毛主席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呢?为什么赵构要通过“安内”来害死岳飞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赵构决定“安内”而非北伐
许多人认为赵构怀有北伐的理想,想要恢复失地,成就一番伟业。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赵构并没有北伐成功的期望,所有关于北伐的言辞,更多是为了凝聚民心、为自己塑造统治的合法性而提出的政治口号罢了。
从赵构的角度来看,北伐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自秦汉以来,南方政权能否北伐成功?东晋、南陈都没有成功过,大明的北伐更是发生在南宋之后,赵构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以此为背景,赵构首先考虑的并非北伐,而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而军权则是支撑这一权力的基础。赵构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掌控中外军权,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
为此,赵构通过压制主战派并鼓励主和派的做法,逐步确保两者都不得脱离自己的控制。通过内斗,文臣和武将都会对皇权产生依赖。这就是南宋的文臣与武将长年内斗的根本原因:文臣力图削弱武将,而武将则竭力反驳文臣的控制。
此外,赵构还意识到,南宋在多次战争失败时,主要是由于军头之间的相互推诿。在他看来,即使要进行北伐,也必须首先清理军头,确保北伐能够在皇帝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避免失控的军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构开始收紧军权,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逐步剥夺各地军事将领的实际控制权。
收回军权,打压各路豪杰
在赵构收回军权的过程中,南宋的七王和三宣抚司的命运非常关键。不同的将领因为各自的背景和对赵构的忠诚度,得到不同的对待。
例如,韩世忠(蕲王)在救驾过程中,忠心耿耿地交出了大量金钱与粮草,最终得到赵构的宽恕;刘光世(鄜王)由于在收回军权前已经失去实权,因此免遭惩处;而张俊(循王)由于主动交出兵权,尽管并非最忠诚的将领,但凭借这一行动,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岳飞的命运却与他们不同。作为南宋七王中唯一一位被冤杀的将领,岳飞之死并非因为他有反叛的意图,而是因为他具备了足够的造反能力。赵构看到岳飞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威望,认为他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决定除掉他。
赵构的决策:杀岳飞的深层动机
在赵构眼中,岳飞并非忠诚的将领,而是一个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对手。赵构对任何拥有过大权力的将领都极为敏感,一旦察觉到任何威胁,便会迅速采取行动。历史上的皇帝通常会将一切潜在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而岳飞之死,正是这种敏感心态的产物。
岳飞的冤屈在于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叛的行为,而是通过忠诚和勇气捍卫了南宋的领土。赵构并没有从中看到忠诚,而是看到了威胁。岳飞频繁地与赵构意见不合,甚至在自己的军事经验上对赵构的安排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在赵构看来就是不容忍的行为。
岳飞不仅对赵构的军事安排提出过质疑,他在一次对话中明确表示,杨沂中不适合指挥某些军事任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一些人能力的怀疑。而这种行为无疑激怒了赵构,因为岳飞的直言不讳和他一贯的英雄气概让赵构产生了对其权力挑战的恐惧。
结语:权力的博弈与岳飞的冤屈
赵构之所以杀岳飞,并非因为岳飞有反叛的意图,而是因为他具备了超出赵构控制的军事力量和潜在的威胁。从赵构的角度来看,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都必须消除。历史对于岳飞的冤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赵构的敏感心态下,任何威胁都需要被消除。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主和的责任并不完全在秦桧,赵构才是背后的真正推手。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而赵构则通过“安内”的方式,进一步收紧了自己的控制,最终牺牲了岳飞。这样的历史遗憾,也让赵构成为了几百年来被批评的对象,而历史书籍则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指责这位皇帝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