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结束。
对于导致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国家的史学家和民间讨论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尤其在中美日俄等国家的民间,这个话题尤为热烈,各种看法争论不休。国内的“公知”们提出了各种“怪论”,以至于这一话题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我还记得在中学历史课上,老师曾专门讲解过这个话题,甚至提到了某些民间专家总结出来的神奇观点:“毛遂屈原,苏武蒋干”。
其中,毛遂代表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屈原则代表了日本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后的屈服;苏武则是指苏联对日宣战,并全歼了日本的王牌部队——关东军;蒋干则代表了蒋介石领导的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这些不同的看法展开激烈争论,最后老师的结论比较符合经典教科书的说法,同时也有些“和稀泥”的味道——那就是“共工”:日本的投降是多方抗战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尽管我背下了这个答案,心中还是充满了些许自卑。总觉得在那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尽全力让日军无法安宁、国家免于灭亡,已经是尽力了。至于最终的日本投降,我始终认为是原子弹和苏联陆军的威慑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直到我长大后,和不少朋友,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人讨论这一话题,接触了更多的史料,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
对于1945年是哪股力量迫使日本投降的问题,大陆、台湾、俄罗斯、美国等各方都有自己的史料记载,各方也都试图突出自己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所以,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北风决定先查查日本的史料,了解他们如何记载自己的投降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日本的投降?
壹、日本史料中的投降经过
根据查到的资料,最早提到日本投降的文献出现在1945年初。1945年2月,前首相近卫向天皇和内阁提交了《近卫上奏文》。在文中,近卫指出: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彻底崩溃,继续战争将导致底层民众的极度贫困,甚至可能出现赤化的风险,国家体制将动摇。
近卫在30至40年代两次担任日本首相,早期他是战争派,与德国、意大利组成邪恶的轴心国家。然而,在对待美国的问题上,近卫则主张和谈。他一直希望日本能与美国达成协议,避免开战,只希望美国放弃对南海的干预。然而,由于谈判失败,日本最终决定对美宣战。东条英机作为军头,直接要求近卫内阁执行对美开战的决定,否则将下台。最终,东条英机成为首相,标志着日军对内政的完全掌控。
虽然近卫主张投降,但大多数人认为,他的观点未必代表日本政府的主流态度。到了1945年6月,木户幸一作为东条英机内阁的谋士,向天皇和内阁提交了《控制危机局势的计划草案》。木户幸一明确表示,日本已经没有继续战争的能力,战争无法再进行下去。这一论断得到了天皇御前会议和所有内阁军方大臣的认同。
因此,到1945年6月,日本高层已经决定接受战败,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最后一战,给美英盟军造成重大损失,以便以更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对于日本军人高呼的“本土决战”与“一亿玉碎”,实际上只是用来与盟军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
日本人希望借此争取苏联的调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过去遵守了《日苏友好中立条约》,避免了与德国联合进攻苏联,因此希望苏联能为他们争取一些谈判空间。
然而,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由中美英三国发布,要求日本立刻无条件投降,并未提及国体和天皇。此举让日本人认为,双方依然有巨大的谈判空间,认为可以提高要价,继续争取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