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朝鲜板门店正式签署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宣告了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的结束。尽管战争后,中朝苏三国的联合努力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阴谋,但朝鲜自身却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战争结束后,朝鲜的各个领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朝鲜的冶金、化学、燃料等核心工业部门几乎化为废墟。化学工业的产量下降至战前的10%,冶金工业的产量仅剩下原先的22%。根据朝鲜中央统计局的资料,战争期间朝鲜重工业省的企业损失达到了171.42亿朝元,还有120家省属企业彻底毁坏,其中包括14家冶金企业、30座煤矿、36家采矿企业、24座铅矿以及16家机械制造企业。单是在工业方面,朝鲜的国民经济损失就高达41.185亿朝元。
在农业方面,由于美军长达三年的猛烈轰炸,朝鲜的土地、果树和畜牧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约36.7万公顷土地被毁,8.9万棵果树被摧残,24.4万头牲畜丧生。同时,战争期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消耗,这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估算,朝鲜农业的损失至少达到了18.55亿朝元。
交通和能源方面的损失也十分惨重。美军对朝鲜全境的公路、铁路、港口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几乎使得朝鲜的交通系统彻底瘫痪。包括海州电机厂和朝鲜水丰水电站在内的大批水电站、大型变电站及部分输电线路也未能幸免。整个战争期间,朝鲜的能源供应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七年后,朝鲜的经济年均增长率竟然达到了25%,人均GDP在1960年代达到了253美元,远超当时的中国和韩国。朝鲜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复苏,而且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全电化,70%的耕地实现了灌溉,95%的插秧工作和70%的收割工作实现了机械化。朝鲜一度被誉为“远东经济发展的奇迹”。
朝鲜经济能够实现如此迅速的增长,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迎来复苏并崛起?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的关系因意识形态及其它国际问题逐渐紧张,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论战。在此期间,朝鲜凭借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了两大国争夺的焦点。为了在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中苏两国都试图争取朝鲜的支持。为了与朝鲜保持良好的关系,中苏两国纷纷对朝鲜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为了最大化地从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受益,朝鲜提出了“等距外交”的战略。所谓“等距外交”,就是在不冒犯中苏两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与两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达成战略同盟。通过这种策略,朝鲜不仅能够与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紧密联系,还能够获得大量的经济援助,从而加速国民经济的复兴。
这一外交策略成功实施后,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在朝鲜战争结束不久后,频繁地访问中苏两国,争取更多的支持。与此同时,正处于艰难时期的中国,虽然面临着来自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打压,也承受着来自苏联的压力,但中国政府为了加强与朝鲜的关系,依然在经济上给予了极大的援助。
尤其是在19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国家财政也面临着巨大的赤字。然而,即便在这种困境中,中国仍然向朝鲜提供了焦煤、贷款、设备等大量援助,帮助朝鲜恢复经济。仅1961年至1964年期间,中国就向朝鲜提供了4.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并承诺协助朝鲜建设一批轻工业设施,提供纺织设备及无线电设备等。
与此同时,苏联也为了争取朝鲜的支持,宣布免除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债务,并承诺在1961到1967年期间帮助朝鲜建设钢铁厂、电站、炼油厂等多个工业设施,同时向朝鲜提供原油、石油、机器设备等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朝鲜的经济发展。
在中苏两国的大力支持下,朝鲜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金日成利用这一时机,先后访问中苏两国,并与它们签订了多项同盟协议。在中苏的帮助下,朝鲜的GDP在短短十年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经济水平、教育普及率、工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等方面超越了当时的新中国和韩国。
然而,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朝鲜失去了外部的经济支持,其经济也开始逐渐下滑,最终陷入了如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