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数满洲人已经改用了汉姓,这其中有许多人原本就来自汉族,而真正的满洲贵族或朝廷后裔却极为罕见。无论其来源如何,如今的满人几乎都使用汉姓。
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满姓相较之下并不方便,尤其是在满语日渐衰退的背景下,满姓显得更加难以使用。满人改用汉姓的风潮从普通百姓到满洲贵族,在清朝历代都难以制止。尽管乾隆时期曾屡次发布命令,要求保护满语和“国姓”,一些满洲人仍旧改回了原本的满洲姓氏,然而更多人则因与汉族交流的需要,依然秘密地使用汉姓。比如大家熟知的“和珅”并非姓和,而是姓“瓜尔佳”。
进入清朝末年,革命党人揭露了清朝入关时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大屠杀,诸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庚寅之动(广州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唤醒了民众的意识。这些历史的揭露使得满洲人遭到更加广泛的憎恨。同时,清朝的统治逐渐瓦解,朝廷甚至允许满汉通婚,这使得满洲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改姓汉姓趋势变得不可逆转。甚至有一些满人因不满清朝政权的所作所为,选择改回汉姓,作为对清朝的抗议。
总的来说,清朝对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的耻辱,而“满语”也早已不再使用,满人改姓的现象早已成为普遍接受的事情。
满人改汉姓的方式有几种。首先,一些满人选择取谐音。比如瓜尔佳氏的“瓜尔佳”与“关”姓谐音,因此他们以“关羽”为祖先,取“关”姓。这种改姓方式的例子中,关晓彤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看到姓“关”的人,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是关羽的后代。如果关羽在世,恐怕也不会认这些人为后裔。
其次,还有一些满人以“意”为取名方式。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有“金”的含义,于是有些人选择将姓氏改为“金”,还有一些人选择改姓为“童”,因为这与“铜”的发音相似。努尔哈赤之所以使用“爱新觉罗”这一姓氏,是为了模仿历史上的金朝,因此他也建立了一个被称作“后金”的政权。《红楼梦》中的第八回,借茗烟之口痛斥“姓金的”,实际上是在批判“爱新觉罗”以及金朝(即清朝)这个政权。
第三种方法则是取名字中的一个字为姓。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比如书法家启功,原名“爱新觉罗·启功”,他自称姓“启”,并表示凡是写有“爱新觉罗·启功”字样的信件,他都会拒绝接收。
第四种改姓方式是根据权力和财富的来源。有些满人选择效仿其他更有权势的人,将其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比如著名书法家于非庵,他原名“奎照”,但因其师承于显贵的“于学忠”,最终改姓为“于”。
第五种方式则是直接取《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赵”。许多满人改姓赵,并且编造出清朝皇室源自赵宋后裔的传说。他们声称,徽、钦二帝被掳到东北后,后代繁衍生息,努尔哈赤便是其中的一位。然而,这种说法毫无历史依据,只是一些人为了证明清朝政权的合法性所编织的荒诞神话。
这些不同的改姓方式,显示出满人改姓时并不在意宗族的观念,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主动进行汉化,寻求汉族的认同。毕竟,若一个人姓了汉姓,别人就不太可能怀疑他是中国人,革命党人鼓吹的满汉仇恨也就对他无效了。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其实并不介意,即使某些满人祖上曾参与过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只要他们现在能够平安地生活,并不以清朝的暴行为荣,大家往往不会再过多计较。
如果与清朝屠杀明朝皇室几百万人的历史相比,中国人民的宽容便可见一斑,因为即便是清朝的皇室也未被彻底清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并不愿意与这个宽容的历史共处,总是不断提起祖先所谓的“荣耀”,以屠杀、奴役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为傲。甚至有些人跑到海外,与日本右翼势力勾结,搞什么“满洲国”,妄图分裂中国,继续在东北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前不久,有网友说,一个姓金的满人试图恢复祖先的姓“爱新觉罗”,但却被当地派出所拒绝了。虽然他没能改回姓氏,但他平时仍然自视为皇室后裔。这种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可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的血统并不比“野猪皮”的血统高贵多了,我们有谁会拿这个来炫耀呢?
此外,还有一些人像汪小菲的母亲张兰,经常在公开场合提到“小菲是皇室后代,血统高贵”。然而,大S(徐熙媛)似乎并未将这个所谓的“皇室血统”放在眼里。张兰又有什么理由不同于普通人呢?
其实,今天的我们不再关心满人是否改回祖先的姓氏。满人与汉族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已经没有太大区别。清朝那个早已消亡的、不光彩的历史,那个与血腥屠杀与奴役人民挂钩的朝代,祖先的姓氏本不该成为荣耀,反而应该被视为一种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