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铁柜里藏着一枚鲜为人知的银元,即便有人知晓其存在,却也不明白张学良为何会特别珍藏这样一枚普通无奇的银元。然而,张学良自己心知肚明,这枚银元背后所承载的意义非同寻常。
1929年1月11日,张学良在身为少帅的身份下,运用了出奇不意、果断无情的手段,成功剿除掉了父亲张作霖生前的两名得力助手——杨宇霆和常荫槐。在最终做出决定之前,张学良内心充满犹豫,最终,他通过这一枚银元来决定杨宇霆的生死。
他反复抛掷这枚银元多达六次,每一次的结果都让年轻的少帅浑身冷汗直冒。张学良本不信迷信,却在这一刻,莫名觉得这件事极其诡异,似乎上天在暗示着什么。
皇姑屯车站附近发生的一声巨响,炸死了掌控东北的奉系大军阀张作霖。自此,奉系进入了一个没有张作霖的时代。张作霖在临终时未曾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也让他的死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张作霖去世后,奉系的继承权最终归三人之手,分别是张作霖的亲弟张作相、得力助手杨宇霆和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三人都有各自的背景与优势,张作相深受奉系元老的推崇,而杨宇霆则代表了奉系中的新兴力量,深受日本势力的影响;而张学良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却因父亲的身份和对奉军的掌控,成为了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
尽管张作霖对长子有意栽培,却未正式将继承权传给张学良,这导致了张作霖去世后,奉系政权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初看似人人都有机会,然而最终的继承人将由内外因素决定。
首先,张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这一事件暴露了日本的野心,因此新领导人绝不能亲日。再者,日后的奉系与国民党必定有交涉,因此新领导者也不能是思想顽固的守旧派。于是,张作相这位元老派的候选人被排除在外。而杨宇霆主张倒蒋的观点与国民党的合作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张学良成了奉系的新领袖。
从内部分析,张作相最终也选择了支持张学良,两人叔侄联手,最终孤立了杨宇霆。张学良凭借着坚定的政治手段,成功继承了奉系政权。
杨宇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审时度势,转为辅佐张学良,毕竟张作相已经采取了这样做。但他却并未如此,反而依然处处对张学良进行挑衅。尤其在张学良上位后,杨宇霆通过自身的资历和地位,总喜欢在少帅面前显摆,时常在不经意间挤兑张学良,让他颜面尽失。
这导致两人关系日渐紧张,逐渐陷入了僵局。最令张学良感到威胁的,反而是杨宇霆手下的常荫槐。常荫槐不仅是张作霖生前的重要人物,也在经济上对张学良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尤其在张学良试图从常荫槐手中获取资金时,常却不予配合,这让张学良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
然而,即便常荫槐和杨宇霆的种种不合和作威作福,也并不足以让张学良下定决心对他们动手。毕竟两人依然有着相当的能力,特别是杨宇霆,他在奉系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动手对待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张学良的根基。
然而,最终的决定却在一场突发的事件中悄然做出。
1929年1月11日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来到张学良的帅府,建议他将东北铁路督办处交由常荫槐掌管。张学良立刻感受到不安,认为常荫槐的权力过大,几乎囊括了整个东三省的重职。这让他心生疑虑,认为杨宇霆此举是欲图借权力掌控整个东北。尽管如此,杨宇霆还是坚持要求张学良签署文件,逼迫张学良做出决定。
此时,张学良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杀意涌现。但张学良并没有马上做出反应,他表面上依然平静,告诉杨宇霆和常荫槐需谨慎考虑,决定晚饭后再议。
然而,在送走两人后,张学良立即开始布局,将一切准备就绪。尽管内心充满犹豫和不安,但他依旧决定以绝对的果断行动。
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与杨宇霆的妻子关系甚好。当晚,张学良一直在心中挣扎不已,最终决定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来做出决定。张学良从自己的铁柜中取出了那枚银元,决定用它来决定杨宇霆的命运。
他反复抛掷了这枚银元多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果都是正面朝上,张学良心中渐感不安。于是,他翻转银元面朝上,再次抛掷,希望能得到一个反面的结果。经过三次抛掷,银元的结果再次是反面。
这一次,张学良不再犹豫。他将这枚银元深深锁进了铁柜中,决定依照它的结果来做出最终决定。
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如约而至,以为可以迫使张学良签字。然而,他们却等来了冷酷的枪口,命运的天平在这一刻彻底倾斜。
枪声响起,杨宇霆和常荫槐应声倒地,从此再无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