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带领秦国精锐部队,在今天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部的长平地区,与赵国展开了惨烈的战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而进行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斗持续了五个月,最终秦军获得了胜利,并在战后残酷地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投降兵。表面上看,秦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击败了赵国这一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劲敌人。
然而,这场战斗的胜利并没有让秦国完全获益,反而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战后秦国有了统一六国的明显优势,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话也正应验在长平之战上。秦国不仅在战斗中损失了二十万大军,还在战争后期的粮草供给上遭遇了严重困境。就连秦国的大将白起,在战后也不得不感慨:“此战秦兵死者过半,粮草损耗甚巨。”可以看出,秦国的实力虽然看似强大,但在长平之战后,内部的伤痛与消耗远超外界的想象。
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并未立即恢复元气。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再次遭遇了赵国的顽强抵抗,最终被击败,损失了数万将士。这段时期,秦国的经济状况也处于崩溃边缘,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遭受了严重的消耗。此时的秦国,虽然表面上看依然强大,但实际上却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那么,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趁机联合起来,攻打此时虚弱的秦国呢?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的困境确实是空前的。长平之战和随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损失了接近三十万精锐兵员,这让秦国几乎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战力。同时,长平之战前,秦国还发动了伐韩之战,虽然占领了大量韩国的土地,但由于当地百姓的反叛,这些土地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此外,秦国还在函谷关附近与各国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导致了巨大的战力消耗。
再者,邯郸之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白起的死去。虽然秦国仍然拥有王陵、蒙骜等名将,但与白起相比,这些将领的实力和经验显然有所欠缺。这一连串的打击让秦国处于相对的低谷时刻,而其他国家的机会似乎终于到来了。然而,他们并没有趁虚而入,反而各自有着不同的原因,选择了旁观或自身发展。
首先,魏国当时的主要目标是中原地区的扩张,而楚国则将目光投向了东部。楚国的目标是向东发展,而非与秦国正面交锋。魏国曾是战国的第一个霸主,并曾多次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但随着时间推移,魏国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原。而即便在长平之战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采取联合攻击秦国的行动。
楚国的战略与魏国类似,它选择了向东扩张。楚国不仅占领了徐州,还控制了齐国的五都之一——莒,扩张的步伐始终朝东推进。至于齐国,面对周围各国的压力,根本无力对秦国采取反击。长平之战后的齐国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甚至连基本的防卫都已捉襟见肘。对于齐国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与此同时,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却没有选择与秦国对抗,而是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虽然败给了秦国,却也不甘示弱,立即与燕国展开了战斗。各国之间的内斗,使得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变得困难重重。
其次,一些提出合纵抗秦的人物与各国君王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这也导致了合纵联盟的失败。在长平之战前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处于腐朽状态,君王们失去了敏锐的眼光,无法看到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紧迫性。像信陵君、平原君这些有识之士曾提出过联合抗秦的建议,但他们与魏王的关系并不融洽,最终导致了合作破裂。公元前241年,信陵君组织的五国合纵遭到了魏王的阻挠,并且秦国的间谍通过暗中操作破坏了魏王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
更令人失望的是,合纵后的战役未能取得显著成果。第一次合纵时,联军虽击败了秦国名将蒙骜,但并未选择继续进攻,反而撤兵。而第二次合纵,则因联军内部不和,最终以失败告终。联军为了挽回面子,又转而攻击齐国,进一步暴露了各国的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遭遇了重大损失,但凭借函谷关这一战略要塞,秦国始终能够保住自己的防线。而其他国家,尽管看似有机会联合攻秦,但最终由于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未能采取果敢的行动。
总的来说,尽管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国力处于低谷,但其他国家依然没有联合起来攻秦。原因不仅仅是秦国的防御体系强大,更因为各国选择了专注自身的发展,而低估了秦国的恢复速度。最终,随着秦国在嬴政的领导下逐步恢复并扩张,各国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