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咸阳市集人头攒动。这一天,大秦帝国的首任丞相李斯被腰斩于此,三族被夷。这位功勋卓著的帝国元勋,统一文字、度量衡的主导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无一人为他求情。
帝国重臣,为何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从权倾朝野到身首异处,李斯的悲剧何以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警世寓言?
李斯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早年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吏。《史记》记载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一次在郡里任职时,他注意到厕所里的老鼠吃着污秽之物,时刻提心吊胆,而粮仓中的老鼠却悠然自得,饱食粟米。这一场景让他顿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成就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
怀揣着这份醒悟,李斯前往跟随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在荀子门下,他与后来同样显赫一时的韩非同窗共读。学业有成后,李斯分析当时局势,认为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无处建功,唯有西向秦国才有发展前途。
前237年,李斯来到秦国,恰逢秦庄襄王去世,他谋求为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被任命为郎官。凭借出色的才能,李斯很快有机会向秦王嬴政进言。他分析时局,指出"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劝说秦王抓住良机统一天下。嬴政被其远见所折服,拜他为长史。
不久之后,秦国下令驱逐六国客人,李斯作为外国人也在被逐之列。面临被驱逐的危机,李斯上书《谏逐客书》,以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重用客卿的历史为例,阐明人才无国界的道理。这篇文采斐然、论证有力的奏章打动了秦王,不仅保住了李斯的官职,也奠定了他日后政治生涯的基础。
秦王政采纳李斯的策略,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同时派遣良将随后攻打。这一策略大获成功,最终帮助秦国在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功勋卓著的李斯被任命为丞相,成为帝国的文官之首。这些措施为大一统帝国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也使李斯成为与秦始皇并肩的帝国功臣。然而,权势达到顶峰的李斯,却在这一时期埋下了自己悲剧的种子。
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在沙丘(今河北广宗县)突然驾崩。这一意外事件触发了一场改变李斯命运的政治阴谋——沙丘之变。
当时,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正驻守边疆,而幼子胡亥随行在侧。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临终前留下遗诏,命令扶苏回京继承皇位。然而,身为中央宦官的赵高野心勃勃,他认为扶苏性格刚直,若即位必不重用他,而年轻的胡亥更易控制。
赵高联合秦始皇的近臣李斯,共同伪造了遗诏,将原本传位给扶苏的诏令改为命令扶苏自杀,同时立胡亥为太子。面对这一阴谋,李斯为何会参与其中?历史学家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方面,《史记》提到赵高用强权胁迫李斯,威胁若不配合就要灭族。另一方面,李斯可能考虑到扶苏长期驻守边疆,与朝中大臣缺乏互动,若仓促继位可能导致政局不稳。还有一种可能是李斯认为胡亥年轻,更容易被自己控制,从而保住丞相的权位。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李斯的这一致命抉择成为他悲剧命运的转折点。随后,伪造的诏书被送达扶苏处,忠诚的扶苏和蒙恬在没有核实真伪的情况下选择自尽。胡亥顺利登基,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后,无意于治国,沉溺于声色犬马。作为帝国丞相,李斯本应辅佐新君,却发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赵高凭借与胡亥的亲近关系,日益掌控朝政,而李斯则逐渐被边缘化。
即便如此,李斯仍然尝试履行丞相职责。前208年,胡亥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征发大量徭役。当时天下已经开始动荡,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风起云涌。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上书劝谏,希望停建阿房宫,减轻徭役。
这一谏言激怒了正在与宫女宴饮的胡亥,他下令将李斯等人逮捕入狱。赵高见机行事,向胡亥进言诬陷李斯及其子李由与起义军勾结谋反。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申辩,但都被赵高截留,未能呈递。最终,在严刑拷打下,李斯被迫承认谋反罪名。
前208年七月,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帝国功臣被押赴咸阳市集,处以腰斩之刑,三族被夷。《史记》记载了李斯临刑前说的话:"我想和你再一次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东门去追逐狡兔,还能办得到吗?"这就是著名的"黄犬之叹",表达了他对早年平凡生活的无限怀念。
当李斯被押往刑场时,令人诧异的是,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丞相竟然无一人为他求情。曾经簇拥在他身边的官员,在他生死存亡之际全都选择了沉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李斯在任职期间,推行了许多激进政策,得罪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官员。前213年,他向秦始皇上书建议禁止私学,焚烧诗书百家语,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和博士所藏的官方典籍。这一"焚书"政策直接导致了大量珍贵典籍的毁灭,使众多儒生和学者失去了学术资源。同时,对不遵从命令者实行"坑儒"的残酷惩罚,更是使他在知识界树敌无数。
其次,李斯在权力巅峰时曾打压政敌,结怨颇深。据《史记》记载,当同为荀子弟子的韩非入秦后,李斯因妒忌其才华,担心其取代自己的地位,便与姚贾联手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致使韩非被下狱,最终服毒自杀。这种残忍手段不仅体现了李斯的政治无情,也使他在朝中结下了众多仇怨。
第三,李斯参与沙丘之变,矫诏害死扶苏和蒙恬等忠臣,这一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扶苏和蒙恬在朝中有着广泛的支持者,他们的死亡使李斯失去了这一派系的支持。特别是蒙恬作为秦国名将,有着赫赫战功,他的非正常死亡引起了军方的不满。即使是那些原本与李斯交好的官员,也因此对他产生了道德上的鄙视。
第四,李斯被控谋反罪,在当时是最为严重的罪名之一。根据秦法,谋反者不仅本人要被处以极刑,还要株连九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为李斯求情的人都可能被视为同党,遭受牵连。赵高对朝臣的威慑力,加上谋反罪名的严重性,使得满朝文武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赵高在胡亥即位后掌控了朝政,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他有意铲除李斯这个潜在威胁,巩固自己的权势。在这种情况下,谁若为李斯求情,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遭到赵高的打击报复。
相比于这些政治因素,或许更为关键的是李斯本人失去了道德信誉。他从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逐渐演变为只关心个人权位的机会主义者。《史记》记载了他的一句名言:"物禁大盛",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开始衰落。讽刺的是,李斯似乎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却未能及时悬崖勒马。
李斯曾在宴请宾客时感叹:"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竟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的,可以说是富贵至极了。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将来的归宿在哪里啊!"这种预感最终成为了现实,而李斯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斯的悲剧告诉我们:无论才能多高、权势多大,一旦失去道德底线,背离正道,终将招致灭顶之灾。正如后世所评价:"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
在李斯的"黄犬之叹"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权倾天下的政治家,最终对普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这种反差不仅令人唏嘘,也为后世为官者提供了警示:功名利禄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根本、道德的底线更为关键。这或许是李斯悲剧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