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太可惜了。这里不仅是文物,还是抚顺的记忆。”站在抚顺石油一厂老厂区外,74岁的老工人赖晓原眼中满是痛惜。此时,石油一厂旧址的拆除工作已经完成近三分之一,按计划,整个工厂将在2023年7月之前完全拆除,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型工厂将变成废墟。“我们为这个工厂做了这么多贡献,最后却只剩下一堆废铁,我真的感到很无奈。”
从1928年建厂到2011年迁址,石油一厂经历了日本侵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洗礼。如今,空荡的厂区里杂草丛生,昔日的机械设备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之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百年往事。石油一厂曾是我国最早的炼油企业,也是中国页岩油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老厂区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的西南部,呈狭长状,东侧与西侧分别毗邻抚顺发电厂和抚顺水泥厂,南边则是名声远扬的西露天矿。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匮乏。我们如今可能很难想象,那时的公共汽车经常因为缺油停运,部队的运输连也常常为缺油而焦虑。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抚顺利用丰富的煤炭和油母页岩资源,生产人造石油,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原油来源。1959年,抚顺页岩原油的产量达到了72.18万吨,占全国人造石油总量的80%。在那个贫油的年代,抚顺石油企业,尤其是石油一厂,通过从“石头里”炼油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使得新中国一举摘下“贫油国”的帽子,抚顺则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和生产燃料油的中心,石油一厂也因此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五大先锋之一。到了1980年,抚顺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年870万吨,稳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先锋基地。尽管此后经历了多次更名重组,石油一厂的“番号”一直沿用至今。
2023年元旦前后,突然的拆迁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幸运的是,拆迁行动最终被制止,老厂区依然伫立在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1975年退伍后,赖晓原成为石油一厂仪表车间的工人。那个时代,石油一厂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与煤矿和冶炼厂相比,以炼油为主的石油一厂工作环境相对舒适——不需要像其他行业那样在高温下汗流浃背,也不需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风餐露宿,更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厂里的工人们白天忙碌,晚上则可以安稳地休息,过着那个年代最普通而体面的生活。那时候,石油一厂的工人穿着统一的浅绿色工装,走在街上,常常会引来旁人的羡慕目光。
石油一厂效益好,福利也好。早期,职工的家属大多住在葛布住宅区,印象中那里以普通的平房为主。后来,随着工厂的扩建和职工人数的增加,住宅区开始建设大批“苏式大平房”,这些房屋宽敞明亮。改革开放后,葛布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六七层高的居民楼纷纷拔地而起。如今,住在这里的居民中,不少是石油一厂的老职工的后代。每当他们提到这些时,总会感慨自己是抚顺最早住上楼房的人。
随着职工住宅的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幼儿园、中小学、俱乐部、图书馆、老年宫等一应俱全。位于住宅区附近的石油一厂工人俱乐部,后来经过翻建并更名为“远航文化宫”,成了几代人心中的文化圣地。每逢周末,这里总会放映电影或举办舞会,成为那个年代的一剂兴奋剂。
1997年,石油一厂新区15万吨/年石蜡成型装置投产,生产出了第一块蜡板。直到21世纪初,周围的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到远航文化宫观看电影。记得那时,同学们常常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排成两队,手拉着手从校门走到电影院,看完电影后再原路返回。沿路,孩子们既回味着电影的内容,又观察着沿街的风景:文化宫前的花灯早已陈旧,座椅吱吱作响,而电影放映前那震耳欲聋的音响也成了最真实的记忆。对于成长在这个东北重工业城市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消遣是难得的,也是生活中的重要片段。
随着工厂的发展,整个城市也迎来了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抚顺的公交路线还很有限,只有十几条。最早的1路车、2路车和14路车都通向葛布地区——石油一厂职工的家属区。每天早晨,1路车上总是挤满了身穿浅绿色工装的石油一厂职工,他们穿梭于浑河北岸的大街小巷,忙碌的身影在公交车里交错。夜幕降临,石油一厂的大门亮如白昼,下班的工人们骑着自行车冲出厂区,浩浩荡荡地涌向市区。这是石油一厂最辉煌的时光,也是抚顺最繁荣的年代。
然而,由于西露天矿扩采,石油一厂部分设备和建筑物出现了倾斜和沉降。2011年3月15日,石油一厂老厂区正式关闭停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石油一厂旧址整体被列入全国“三普”文物名录,成为不可再生的工业遗产。
然而,2023年春节前后,拆迁行动悄然展开。大量工人和拆迁设备进驻老厂区,一辆辆装满废铁的车从厂门驶出。这座曾经辉煌的工业遗产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失。是全面拆迁还是废旧资产转让?一时之间,退休工人和市民们议论纷纷,大家都无法接受这场“不体面的告别”——这里是抚顺百年工业史的缩影,曾经成千上万桶石油从这里输送到全国各地,工厂的技术也曾多次获奖。幸运的是,民间的呼声最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老厂区内重要的建筑物和设备得以保留。
如今,老厂区的历史痕迹依旧显现。虽然辉煌的岁月已成过去,时光无法停留,但我们依然能保留这段珍贵的记忆。对于这些老建筑和老记忆的“生离死别”,我们不应习以为常,而应理性地、在适当的时候说出一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