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的历史揭秘
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原名赵匡义,为避开兄长赵匡胤的名字禁忌,他在宋朝建立后改名为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又改名赵炅。赵光义自幼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智和气度,他在与同龄孩子们的玩耍中,常能获得他们的敬佩与服从。长大后,赵光义勤奋好学,他的父亲赵弘殷在征战四方时,将珍藏的古籍送给他,并常以学问为重,鼓励他钻研。赵光义秉承父命,刻苦读书,逐渐形成了深厚的学识。
在赵匡胤即位后,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随后担任睦州防御使,不久又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经过一系列军事征战后,他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并兼任平章事、开封府尹,同时也成为中书令。在成功占领太原后,赵光义被进一步提升为东都留守,封为晋王,地位堪比宰相。
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期间,广泛结交各方人士,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基础。他不仅通过分派职位、赠送礼物来拉拢朝中的大臣,还努力解决他们的难题,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日后争夺帝位积累了不少支持。
除了积极拉拢大臣,赵光义与当时的宰相赵普也展开了长时间的权力博弈。赵普为了削弱赵光义的政治势力,曾多次向赵匡胤上奏反对将赵光义立为皇储,并屡次借故贬黜赵光义的幕僚,甚至诛杀他们。赵光义也不甘示弱,采取各种策略,最终使得赵普被罢免,稳固了自己在皇位继承中的地位。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因身体不适,于十月十九日晚召见赵光义。第二天,赵匡胤在万岁殿去世,赵光义继位,并将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赵光义继位后,关于他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着许多令人疑惑的故事。
1. 赵光义是否毒死赵匡胤?
《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赵匡胤临终时的情景:在十月十九日夜里,他单独召见赵光义,屏退所有侍从,仅能远远看到二人交谈。之后,赵匡胤持斧击地,似乎有意示警,随后他说出了“好为之”的话。第二天,赵匡胤便去世了,赵光义继位。
关于这一事件,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赵光义通过毒酒的方式谋害了赵匡胤,如张其凡所认为的那样,赵光义有意篡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赵匡胤的死亡是因其自身的健康问题,历史学家刘洪涛指出,赵匡胤可能因躁郁症或脑溢血去世,赵光义并未弑兄篡位。
2. 金匮之盟之谜
据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指示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以避免年幼继位带来的不稳。为此,她命赵普草拟盟书,将其藏在金匮之中,交由宫人保管,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金匮之盟”。
然而,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学术界争议颇多。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编造的。王瑞来认为,在赵匡胤去世的当晚,赵匡胤的皇后宋氏还召见了秦王赵德芳,说明赵德芳才是当时赵匡胤计划的继承人。那么,为什么“金匮之盟”要在赵匡胤去世六年后才被提出呢?如果当时立刻表明,岂不更为“名正言顺”?因此,很多人认为,赵光义或许是在事后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继承人而编造了这一盟约。
3. 小周后事件
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在南唐被宋灭国后被软禁在开封。赵光义对她的美貌心生欲望,但在其兄赵匡胤生前,他始终没有胆量行事。然而,在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便在元宵节期间强行留下小周后。她极度不愿,但因担心丈夫李煜受到牵连,只能屈从。
赵光义不仅强行侵犯她,还要求宫中乐师奏乐,画师绘画这一暴行。小周后和李煜夫妻感情深厚,因担忧李煜的安全,只能忍辱承受,最终李煜在赵光义的毒酒下死去,死状惨不忍睹。小周后悲痛至极,最终也随丈夫而去。
4. 亲弟弟和侄子的离奇死亡
赵光义的亲弟弟赵廷美在谋逆(即篡位)未遂后被流放至西京河南府,后因其依旧心怀不轨,最终被迁至房州,在忧愤中吐血而死,年仅38岁。这一事件令人费解:赵廷美明明是继承皇位的合法人选,为什么还要策划谋反?
赵光义的侄子赵德芳也在非常离奇的情况下去世。赵德芳年仅23岁,史书记载他死于“寝疾”,与赵匡胤相似。赵德昭的死则与赵光义有着更深的联系。在一次亲征中,赵光义失踪,军中有人支持赵德昭为帝,尽管未得成行,但赵光义对此事极为忌惮。回京后,赵德昭提出了封赏官兵的建议,未曾想到却触怒了赵光义。赵光义冷言道:“等你做皇帝后,自然能封赏他们!”赵德昭因此深感恐惧,最终在家中自尽,年仅29岁。赵廷美、赵德芳和赵德昭的死,最终为赵光义的家族清除了竞争者。
5. 因果轮回与报应
或许是天意使然,150年后,发生了“靖康之耻”,南宋的开国皇帝高宗在逃亡过程中因惊吓过度失去生育能力,导致宋朝再次面临没有皇位继承人的困境。最终,宋朝不得不通过选拔赵匡胤的后代重新恢复皇位。此时,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继位,经过186年后,赵匡胤的血脉再次掌握了皇位。
赵光义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赵光义为统一四方、稳定政权和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宋朝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而在军事和人际关系上的失误,以及他的专横与残忍,则成为了对他批评的主要原因。张其凡认为,赵光义的统治虽有功绩,但他在军事上的失策以及个人私欲的驱动,最终为宋朝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后世埋下了许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