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汉七大将
在蜀汉历史上,真正具有大将作用的只有七位,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四位重要将领。
首先是关羽,他坐镇荆州。关羽的死对蜀军影响深远,一度令蜀汉陷入无可挽回的困境,导致蜀汉迅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正如古人所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衰。”关羽死后,蜀汉失去了顶尖的战力,蜀军的士气也随之崩塌。
其次是张飞,他守卫阆中。张飞的死让蜀军的威慑力大减,刘备不得不依赖自身力量来压制其他大臣,最终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夷陵之战。若张飞仍在世,刘备怎会如此落魄?更何况,陆逊能否在夷陵一战中击败刘备都尚不可知。
第三位是魏延,他掌控汉中。汉中作为蜀汉的门户至关重要,曾经曹操欲攻入汉中时,整个蜀汉都陷入恐慌,刘备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镇压民心。若汉中失守,蜀汉将如同待宰的羔羊。魏延不仅是蜀汉防线的重要一环,还是诸葛亮北伐时的重要将领,堪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
第四位是姜维,他可谓蜀汉末期的顶梁柱,也是最后一位仍肩负“匡扶汉室”重任的将领。不幸的是,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孤独和背叛,甚至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曾将他与黄皓并列,认为他是蜀汉的祸害之一。
至于其他蜀汉名将,如马超、黄忠和赵云等,他们的名声虽大,但实际作用无法与上述四位将领相提并论。马超在刘备时代被封为骠骑将军,但他和许靖一样,虽然官职显赫,却未能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黄忠虽然位列五虎将之一,但他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激励了许多老卒,传递着“千金买马”的精神。而赵云,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无敌,但在正史中,他的作用远不如魏延。刘备称帝后,赵云便被魏延超越,甚至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公开反对,成为刘备的一个隐忧。
此外,还有王平、马岱等人,尽管他们也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与上述七位名将相比,他们的影响力和作用明显逊色。因此,关羽、张飞、魏延、姜维、马超、黄忠和赵云构成了蜀汉历史上最重要的七位将领。
然而,这七位大将之中,最为悲剧的并非关羽、张飞或姜维,而是魏延!
二、魏延:蜀军之胆
如果说关羽代表着蜀军的灵魂,张飞代表着蜀军的威武,那么魏延则是蜀汉的胆略所在。他是唯一敢与诸葛亮争锋的将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决心才能提出,实非凡人能行。
诸葛亮虽然明白这是一项极具风险的策略,但却也知道若能够成功,必定大获全胜。然而,蜀汉的情况决定了这个计划无法实施——蜀汉不像曹魏那样拥有雄厚的财政和兵员,任何一次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而魏延虽然拥有勇气,但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他的提议最终遭到了诸葛亮的否决。
在当时,魏延已是蜀汉唯一可以信赖的大将,成为了蜀军的胆魄。如果魏延的奇谋失败,整个蜀军的未来都将岌岌可危,诸葛亮也无法再依靠任何其他将领来继续征战。孙权曾批评蜀汉的将领,认为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一旦诸葛亮死去,他们必将为祸。然而,问题的核心并非诸葛亮不懂这一点,而是蜀汉的将才稀缺,魏延的胆略与勇气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没有魏延,诸葛亮和蜀汉的命运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可即便如此,魏延依然无法超越自己的命运。他提出的战术虽然聪明,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战术的大胆和危险,使得他成为了唯一敢于挑战诸葛亮的人。最终,魏延成了蜀汉进攻时代的象征——也是唯一敢做出如此挑战的将领。
三、魏延之死,纯属必然
如果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死去,他一定会成为蜀汉的传奇,成为无法承受之重。然而,魏延死于诸葛亮之后,这一事件则成了蜀汉历史的必然。诸葛亮的去世标志着蜀汉进取时代的终结,无论人们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北伐,无法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蜀汉象征着一个雄心勃勃、不断向外扩张的国家。
而魏延的存在,正是这一进取时代的代表之一。曾经,刘琰曾怒斥魏延,而诸葛亮毫不犹豫地为其辩护,甚至公开支持他。这使得魏延一度视自己为继承诸葛亮北伐遗产的唯一人选。然而,他忽略了,蜀汉的北伐是建立在诸葛亮个人威望与才能的基础上的,若失去诸葛亮,其他人难以承接这一伟业。
诸葛亮一死,魏延的命运也就注定了。没有了诸葛亮的支持,魏延面临的孤立状态愈发严重,最终被杨仪所陷害,马岱斩杀,三族也未能幸免。这一切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因为蜀汉的进取时代已随诸葛亮的去世而终结,魏延的存在早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若魏延继续坚持北伐的梦想,必定会面临死亡的结局。事实上,若没有杨仪与马岱的直接行动,魏延的死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可能由其他人来完成这一过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