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后,周总理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通过陈毅评元帅一事,便可以窥见一斑。周总理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改变刘少奇原本的提议,足见他在党内的巨大权威。
1955年,在酝酿十大元帅人选的过程中,贺老总的名字早已确定无疑,作为南昌起义的先锋人物,他的功绩无人质疑。朱老总、彭老总、刘伯承等人也都是早早锁定的人选,几乎没有争议。而争议最大的人选则是陈毅。
当时,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陈毅已经转型为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外交事务。虽然他保留了中央军委委员的职位,但实际上已经不再直接管理军队事务。因此,有人认为,陈毅已经远离了军事工作,不应再参与军衔评定。与邓小平类似,陈毅的工作重心早已转向其他领域。于是,陈毅是否应当评元帅成为了一个问题。
然而,第三野战军缺少元帅的情况不能忽视,刘少奇因此提出,应该由粟裕担任元帅。毕竟,粟裕在三野的战功显赫,战绩辉煌,显然是第三野战军的代表人物。刘少奇和陈毅的关系深厚,早在皖南事变之后,他们就有了较多的接触。当时陈毅是新四军的代军长,刘少奇是政委,两人的合作密切,因此他们的关系十分亲近。相较而言,刘少奇与粟裕的交情并不深,粟裕加入新四军时,刘少奇并未直接参与,交往不多。然而,刘少奇却极为欣赏粟裕的才能。作为新四军的政委,他曾向毛主席推荐了两位杰出的军中人才——一位是农村工作专家邓子恢,另一位则是军事专家粟裕。这足以证明刘少奇对粟裕的高度评价。基于这种功绩的推荐,刘少奇提议粟裕评元帅时,并非出于私情,而是完全依据其显著的军事成就。
然而,正当此时,周总理打了一个电话,改变了刘少奇的决定。当时,周总理并不在北京,他正在北戴河疗养,因此未能参与中央的军衔讨论。作为五大书记之一,周总理的意见不可忽视,中央为此特意委托杨尚昆同志给周总理汇报情况,并请他提供意见。周总理经过思考后,给杨尚昆回了电话,明确表示,元帅头衔应当授予陈毅,而非粟裕。
周总理的理由也很有道理。首先,从职务上看,陈毅曾历任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及第三野战军的重要职务,一直在粟裕之上。如果要评定元帅,显然应优先考虑陈毅。如果二把手粟裕被评为元帅,那么一把手的陈毅岂不是被忽视了?
尽管刘少奇提名粟裕,周总理却坚持支持陈毅。那么,究竟应该听谁的意见呢?按理说,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二号人物,应该具有更大的话语权。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出了五大书记,毛主席排名第一,朱老总第二,刘少奇第三,周总理第四,任弼时位列第五。可以看出,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较周总理更高。然而,随着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五大书记的排序略有调整,刘少奇升至第二,周总理紧随其后。刘少奇依然是党内仅次于毛主席的二号人物,而周总理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处于正国级领导人的位置。
从表面上看,二号人物的权威应该大于第三号人物。然而,实际上,党中央和毛主席最终还是采纳了周总理的意见。周总理的革命经历比刘少奇更加久远,且他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这个历史背景对他在党内的影响至关重要。南昌起义为党培养出了七位元帅,周总理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而陈毅也是这场起义的参与者。建国初期,周总理还主持过军委的日常工作,在军内的影响力要远超刘少奇。
因此,周总理力保陈毅,最终使得刘少奇不得不让步,粟裕则退居第一大将之位,陈毅则荣膺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