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恩伯的干儿子
石觉是国军的一位中将,背景颇为有趣。他是黄埔军校三期的学员,和王耀武是同期的同学。不过,要把他和王耀武相比,石觉就显得逊色许多了。王耀武可谓是黄埔军校的佼佼者,不仅打得好,还培养了著名的整编74师,做人更是一把好手。无论是国军的哪个派系,虽然时常暗地里争斗,但对于王耀武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这个人非常不错。
而石觉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军事才能,甚至笔者认为他的能力不逊色于王耀武。例如在围剿红军的战役中,石觉表现得相当积极,他曾击败过红三军团,还创造了“浒湾大捷”,并攻占过瑞金等地。在抗日战争中,石觉的表现同样出色。大家可能还记得在《亮剑》中,那支让楚云飞和孔捷吃尽苦头的坂田联队吧?李云龙曾对张大彪豪言,要打的就是这支精锐部队,最终成功突围。
事实上,这支坂田联队就相当于日本的“板垣师团”,是日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曾自信满满地宣布自从侵华以来,已摧毁了三十多支中国军队。石觉当时是担任十二旅旅长,在南口战役中,他率领队伍与板垣师团硬碰硬,表现非常出色。与陈长捷的配合也使得他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局部胜利。此战过后,石觉被提升为师长,并继续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屡获嘉奖。
然而,石觉身上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缺点,他与汤恩伯的关系相当密切,甚至被戏称为“汤恩伯的干儿子”。正是因为这个标签,他的未来发展轨迹几乎成了人们的预言。比如在汤恩伯引发河南民怨时,作为汤恩伯手下的头号悍将,石觉自然也没能躲过被指责的命运。
后来,在豫中会战中,汤恩伯惨败,虽然石觉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唯一的大捷,但随着汤恩伯的失势,石觉也沦为无足轻重的角色,直到蒋介石再次启用汤恩伯,派他担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时,石觉才跟随他一起出现在战场,成功解救了“贵阳之围”。
尽管石觉也参加了整个抗日战争,并且表现出色,但由于一直挂着“汤恩伯干儿子”的标签,他与王耀武的差距也愈发明显。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回到了山东担任封疆大吏,而石觉则被交给杜聿明,开赴东北战场。从那时起,石觉心中似乎有了一些不满,或许是因为长期被汤恩伯宠坏了,他在跟随杜聿明后,总觉得身边有坏人想要害他。
二、大骂杜聿明无能
最初,石觉统领着第13军驻扎在承德。东北战场刚开始时,石觉的13军和52军并肩作战,突破了辽西走廊,成为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国军部队。然而,在杜聿明下达命令要求石觉攻占热河而让52军攻占沈阳时,石觉立即感到愤怒,他认为自己也能攻下沈阳,为什么要屈尊攻打热河?他心中不平,认为52军是杜聿明的亲信部队,根本不公平。
尽管石觉再不满,军令如山,他依然服从了命令,但他心中的怒火并没有平息。他公开大骂杜聿明:“没打过几场硬仗、大仗,他的军事才能仅仅是一份勤奋勇敢的军师长资格。”言辞尖锐,一语道破了杜聿明的无能。
随后,在攻占热河后,杜聿明又命令石觉前往东北进攻临江,尽管石觉被任命为副前敌总指挥,但实际指挥权却交给了郑洞国。结果石觉的部队,在与旋风司令韩先楚的对抗中全军覆没,甚至副师长张孝堂也被活捉。这使得石觉更加愤怒,他开始将责任归咎于杜聿明,称其为“杜瘸子”,因为杜聿明的一条腿比另一条短,走路瘸了。
石觉无法忍受这种情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跑到了北平,去找李宗仁。当时李宗仁正掌控着北平,石觉向他表明立场:“我不再跟着杜瘸子了,我希望我的13军能划归您指挥。”李宗仁欣然同意,并将石觉的部队接入了自己的指挥系统。李宗仁随后成为副总统后,石觉也再次归属傅作义的指挥。
三、汤恩伯:把我给取代了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四野大军进入关内,傅作义的王牌35军在新保安被全歼。傅作义终于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开始认真考虑和谈起义。在傅作义的心中,有两个最为棘手的人物,一个是李文,另一个就是石觉。正如《大决战》所展现的那样,傅作义最终决定将这两人送走,安排他们乘坐飞机回蒋介石处。
石觉回到了汤恩伯手下,他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副司令。可以说,这是石觉职业生涯中最为愉快的一段时光,因为汤恩伯对他非常信任。然而,蒋介石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评价石觉时指出:“除汤恩伯外,石觉本是最有潜力的将领,但因为受到汤恩伯的牵连,最终无法发挥才华。”这种评价为石觉日后的升职埋下了伏笔。
在上海解放后,汤恩伯被蒋介石抛弃,石觉得以接替他的职位,成为“舟山防卫司令官兼浙江省主席”。汤恩伯此时的心情不可想象,但石觉则开始了新一轮的职业生涯。虽然他最终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上将,但他依然未能回到故乡广西,而是在台湾度过余生。1986年,石觉去世,最终未能看到自己的一生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