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雄信被杀,后果极为深远
隋唐时期,正是动荡不安的乱世,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成就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就像李世民,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开创了盛世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帝国的基础。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佳话,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典范。
然而,李世民的身上也有无法撕去的污点,比如“玄武门之变”以及“杀弟夺妻”等令人非议的历史事件。而其中,最令人费解、且后果严重的行为便是他亲手杀害了单雄信。单雄信的死不仅加剧了唐朝的内乱,甚至间接促成了刘黑闼的崛起,差点将大唐推向灭顶之灾。关于刘黑闼反叛的动机,《资治通鉴》等史籍有着明确的记载。首先,李渊为了稳定局势而残忍地杀害了河北的强者窦建德;其次,由于大唐对单雄信的排斥,使得窦建德的旧部,包括刘黑闼在内,都感到绝路在前,干脆选择背水一战。
更为可怕的是,这个仇恨的种子在唐朝末期结出了恶果。单雄信的第11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等人,后来投身黄巢起义,号称“黄军四杰”,直接让大唐几乎崩溃。单雄信的死,成为了贯穿大唐始终的一个历史隐痛。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呢?一直以求贤若渴、胸怀宽广自豪的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一个曾经为他效力的名将?
二、杀单雄信的两个原因
首先,史书中提到的一个常见理由,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单雄信性格多变,反复无常,常被与三国时期的吕布相提并论。吕布自被称为“飞将”以来,屡屡换主,身陷政治风暴,最终没有忠诚可言,成为了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小人。李世民看似做出的决定,似乎基于这一点:单雄信三易其主,投降过多个势力,实在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然而,问题在于,单雄信虽然有三次变节的经历,但他的命运其实并不比其他许多将领更为特殊。例如秦琼,他最初是隋朝的将领,投降瓦岗,之后又投向王世充,再到最终归顺李世民。秦琼的经历,比单雄信还要复杂,甚至多了一次转换主公的机会。但李世民不仅接纳了秦琼,而且在历史上他被称为忠诚的象征,那么为何单雄信的三易其主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呢?更重要的是,单雄信无论是在瓦岗寨时,还是后来投效王世充,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其实,单雄信的能力和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秦琼。凭此来看,单雄信的所谓“反复无常”是否真的能成为杀他的一项充分理由?
其次,有学者认为,单雄信之死是因为他错过了投降的最佳时机。当李世民接纳尉迟恭、程咬金等人时,正是大唐在建立初期,急需有实力的猛将。尉迟恭的投降对李世民来说至关重要,而秦琼、程咬金也是在关键时刻投奔李世民。相较之下,单雄信的投降时机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当时,李世民已然稳住了局势,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单雄信这时再来投降,已经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而且,李世民面对的是一个即将统一的帝国,如何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容纳一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将领?考虑到权力的平衡和未来的政治局势,李世民的决定其实并不难理解。
三、问题出在李勣(徐茂公)身上
除了上述两点原因外,我认为,李世民做出杀单雄信这一决策,其实与李勣(徐世勣)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翟让和李密死后,单雄信和李勣自动成为了瓦岗寨的领导人,尽管他们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然而,当李世民成功俘虏单雄信后,李勣为了救单雄信,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以身作则,写奏折向李渊请求宽恕单雄信,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官职。这种对单雄信的深情厚意,直至单雄信死前,李勣还亲自割肉喂给他吃,表示自己从未忘记昔日的誓言。
但是,事情的关键就在于,如果李世民最终赦免了单雄信,那么李勣与单雄信两人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足以挑战李世民的权威。李世民对李勣的心结由来已久,甚至到临终时,仍然不放心他,曾让李治以防万一,如果李勣有任何不满,立即加以杀害。如果李世民答应李勣的请求,宽恕单雄信,那么瓦岗势力的两位重要人物将会联手,这对于李世民来说,势必带来巨大的威胁。李世民最终未能放过单雄信,反而因此加剧了与李勣的对立。
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的决策是基于对李勣的深深忌惮,担心一旦单雄信得以赦免,自己将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和威胁。李世民的权力格局因此得以稳定,而单雄信的死,也成为了历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谜团。《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决策是李世民所做,而《旧唐书》则将责任归咎于李渊,但无论如何,单雄信的死对大唐历史的影响深远,且最终形成了无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