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美国的历史相对较为年轻,但其展现出来的好战特质却十分明显。在美国历史的每个阶段,战争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始终在塑造着国家的面貌。从最初的多次战争中,白人逐渐侵占了广袤的印第安人土地,不仅在北美大陆扎下了根基,还通过战争夺取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接着,他们又占领了夏威夷、关岛等地,从而形成了跨越大洋的强大影响力与全球霸权。现在,一些学者提出,美国的战争行动似乎遵循着一个大致的周期,即大约每80年,统治阶层就会发动一次重大的战争。可以清晰地看到,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存在这样的周期性联系。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基于80年周期的解释有些牵强,毕竟在这三场重大战争之间,美国参与了多次其他冲突。例如,印第安战争、美墨战争、与西班牙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对苏俄的干预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是频繁参与军事干预,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的干涉,以及后来的海湾战争、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和反恐战争等。即便在阿富汗撤军后,美国依然保持着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介入,这种干预行为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常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80年周期的价值究竟何在呢?然而,从美国国内政治的需求来看,这一周期划分可能并非毫无意义。回顾过去两百年的三个80年周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战争都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合法化的借口,借助塑造统一的敌人、发动全面战争、推动财富重新分配,进而改变美国在全球财富分布中的地位,这一规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次战争,独立战争,实际上是美国统治阶级成功地从英国手中夺回对美洲大陆的控制。当时,北美大陆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殖民地的人民并不完全反对英国的统治,甚至今天的加拿大仍然是英联邦的一部分,英国女王仍被视为国家元首。那时的美国统治阶层主要由大地主组成,他们反叛英国的原因是越来越不满需要向英国交纳高额税款,并希望能够独占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资源。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冲突,标志着一个新国家的崛起,也成为了美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场战争,南北战争,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之间的剧烈碰撞。北方的资本家希望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南方的种植园主则坚持以黑奴为主的农业经济。若以今天的货币计算,那些被奴役者的资产总值可能高达数万亿美元。北方的资本家呼吁解放黑奴,期望将他们转变为工厂工人和消费群体,而南方的庄园主对此则表示强烈反对。最终,这种分歧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北方的胜利不仅成功推动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也在历史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全面战争。
第三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被迫正式参战。二战的胜利迅速让美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成功取代了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并确立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一事件无疑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尽管其他时期的战争同样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这三场重大战争相比,它们的象征意义相对较弱。因此,文章提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作者不仅仅在回顾历史,还在发出一种警示信号。在这三场战争中,美国的统治集团总是能够创造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并利用这种方式来集中民心,发动广泛的动员,最终投入全面战争。第一次的敌人是英国,第二次是南方的奴隶主,第三次则是轴心国。那么,在今天的背景下,谁将成为当前阶段的“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