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许多是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革命的,他们在后来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军队的高级将领,像张峰将军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提到张峰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但他在1964年被晋升为少将,可见其在军队中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张峰出生于1922年,与安徽省太和县双浮集有着不解之缘。1948年,太和县成立了抗日人民自卫军,年轻的张峰被推选为传令兵,投身于张普庆的指挥下,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张普庆在当时也是一位颇具背景的人物。1927年,他参加了杨虎城部主办的青年革命训练班,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革命思想教育,毕业后,他投入孙殿英的阵营。在完成学业后,张普庆回到故乡双浮集,从事教育工作,并积极投身到1938年建立的太和抗日人民自卫军中,担任了多个核心职务。他对抗日战争的热情可见一斑。
当时,彭雪枫希望张普庆能前去白马驿与他商讨抗日工作事宜。张普庆对此表示极大的兴奋,乐意与新四军的游击支队并肩作战。按照张普庆的请求,新四军游击支队派出了第一大队的大队长黄思沛前往,与张普庆合作。然而,随着国民党不断的收编与摩擦,黄思沛最终回归到游击支队,并先后担任了豫皖苏边区保卫司令部的参谋长和新四军第四师第六旅的副旅长等重要职务。
黄思沛归队的同时,还带回了一名年轻的通讯员——张峰。他当时只有16岁,聪明机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参谋长张震认定张峰是一块难得的好材料,决定将他送到游击支队随营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张峰顺利毕业,并被指派到永城模范营担任指导员,随后又调至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担任连长。在战斗中,他展现出极强的勇气,特别是在一次反击敌军的作战中,他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队长,竭尽全力确保旅主力的安全。这一系列的英勇表现使他迅速晋升为副团长,并在淮河地区的多次战斗中历练锻造自己。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峰跟随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北上,融入东北民主联军。他担任旅内的作战科长,辅佐指挥官钟伟参与多场激烈战斗。在他所任职的第十旅编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张峰作为第十三团的参谋长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军事才能。在“靠山屯”的战斗中,他不仅为团队赢得了荣誉,还亲自率领第十三团消灭了敌军一个连和约九百名土匪武装,取得了辉煌战果。此外,在另一场战斗中,他又成功歼灭敌军1300余人,荣获一次大功。
1947年,张峰被晋升为副团长,而在1948年4月,他进一步升任团长。在义县作战期间,第二纵队第五师在三纵指挥官韩先楚的领导下,成功歼灭了一万多敌军,张峰所领的部队也斩获3000余人的战果。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的一个团在五十多天的激战中,成功歼灭敌军超过6000人,再次荣立大功。
随着东北野战军的壮大,张峰参与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西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116师的副师长,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斗舞台。1952年,他被晋升为师长。在临津江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成功从主要阵地突破,战果斐然,甚至获得了彭德怀的亲自接见与赞赏。
朝鲜停战后,张峰被派往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在这段期间,恰巧与他的恩师张震重逢,后者从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后被任命为副院长。四年的学习之后,张峰顺利毕业,并肩负起39军副军长的职责,1964年再度晋升为少将,接着升任军长职务。
到了1969年9月,张峰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又担任济南军区的副司令员,直至1988年7月正式退休,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