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临别大陆时,正面临着国民党政治失势的严峻局面。内心愤懑的他,决定在这最后的时刻,清除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关键人物。三个人的名字被列入了暗杀名单,这三人不仅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与他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毛人凤被命令执行此任务,尽管他心里忐忑不安,但依旧不得不执行。
1949年初,随着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的胜利,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几乎崩溃。号称“八百万大军”的国民党军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国民政府的经济体系也因恶性通货膨胀和军事溃败而完全崩溃。蒋介石明白大势已去,但他仍然固执地认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由于内部背叛和共谍渗透。他在准备撤离大陆时,愤怒的情绪逐渐转化为疯狂,决心在撤退之前清算那些他认为直接导致国民党崩溃的关键人物。
蒋介石的一生以“铁血”著称,不仅在政治上竭力掌控国家,更在每一项决策上保持绝对权威。面对失败,蒋介石意识到,只有清除一些关键人物,才能保住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此时的蒋介石,早已不再是那个北伐时期意气风发的领袖,而是一个深陷权力漩涡、疑心重重的独裁者。回顾自己二十余年的统治,他最为痛恨的就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生。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迫使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打乱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遗孀,长期与蒋介石政见不合,公开支持民主力量,并在抗战胜利后多次批评国民党腐败。蒋介石认为,这些人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对手,更是导致其政权垮台的“罪魁祸首”。
在即将离开大陆时,蒋介石下令毛人凤亲自处理三个人的生命。面对这一命令,毛人凤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和压力。他深知这些人身份特殊,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若采取行动,可能引发巨大的政治后果,甚至会影响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关系。尽管如此,蒋介石的命令不可违抗,毛人凤只能勉力执行,但内心清楚,这三人中,只有杨虎城或许会成为这场清算的牺牲者。
蒋介石心中对张学良一直怀有复杂的情感。早年,张学良凭借父亲张作霖的遗产,接管了东北军,并与蒋介石保持着亲密关系。蒋介石对他高度信任,两人甚至以兄弟相称。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更是非常亲密,曾有过一段深厚的友情。然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使他逐渐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特别是在西安事变中,他软禁蒋介石,迫使其改变政策,最终两人彻底决裂。这一行为被蒋介石视为背叛,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尽管如此,张学良的家族在东北的影响力无法忽视,蒋介石不敢轻易动手,深知张学良若死,必然会引发东北势力的反弹。因此,蒋介石决定将张学良列入暗杀名单,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愤怒和复仇,更是因为他对未来政治局势的担忧。
宋美龄在张学良的生死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与张学良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情,每当蒋介石提及要处理张学良时,宋美龄都毫不犹豫地坚决反对。毛人凤在接到任务后,虽然明白张学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但由于宋美龄的坚持,他选择拖延行动,最终保全了张学良的生命。
杨虎城的背景同样复杂,他深具爱国情怀,政治立场与蒋介石完全不同。作为辛亥革命的老战士,杨虎城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并且直言不讳地反对蒋介石的内战优先政策。蒋介石的反应是愤怒和不安,认为杨虎城的行为挑战了他的权威,甚至怀疑他有颠覆政权的潜力。最终,杨虎城与张学良联手策划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转变政策集中抗日。
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杨虎城曾一度逃亡,但最终仍被捕,并在多个秘密地点遭受严酷的折磨。在这漫长的囚禁中,杨虎城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妻子谢葆真因不堪折磨而精神崩溃。1949年,蒋介石终于下令清除杨虎城,并将其家人一起处决。
在毛人凤的部署下,杨虎城于9月6日深夜被秘密押送至戴笠的公馆——戴公祠。那一夜,杨虎城和他的家人无一幸免,惨死在血泊之中。为了销毁证据,特务们甚至用硝镪水腐蚀尸体,将其掩埋在花坛下,种上花草,掩盖了这场残忍的暗杀。
宋庆龄则成为蒋介石另一项暗杀行动的目标。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来,宋庆龄一直坚定地站在反蒋阵营的前线。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将怒火转向了宋庆龄。在蒋介石的眼中,宋庆龄与共产党合作,背离国民党的革命理想,成了不可饶恕的敌人。
然而,宋美龄得知这一暗杀计划后,立刻飞往奉化,坚决向蒋介石表达了反对之情。她警告道:“如果你敢伤害二姐,我立即飞往美国,永不回头。”蒋介石意识到,宋美龄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关系上,她的外交能力和国民党与美国的关系紧密相关。最终,蒋介石不得不放弃了对宋庆龄的暗杀计划,而国民党特务也悄悄撤离了对宋庆龄的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