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位于赣东北的红十一军经过重新编制,正式成为红七军团,隶属于红一方面军。自这个新军团成立以来,红七军团积极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在1934年7月,红七军团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组,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紧接着部队进入了闽、浙、赣根据地,并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进行了合并,形成了新的红十军团。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工农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开国大将粟裕的身影。
今天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乐少华,这位曾担任红十军团政治委员的杰出人物。在革命斗争时期,乐少华在军事工业领域做出了大量有成效的贡献,他为前线提供了可靠的物资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后,乐少华被任命为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并兼任军工局局长。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三反”运动期间,他遭遇了错误的对待。那么,乐少华的一生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
乐少华于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为了谋求生计,他来到了繁华的上海,成为一家五金工厂的学徒。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乐少华逐渐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积极参与工会活动,并且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各类运动,从而踏上了为国救民的革命征途。
1927年,乐少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同年,大革命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乐少华应组织的安排,前往苏联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系统学习革命理论知识。
在1931年乐少华回国后,被派到上海从事无线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到了1932年,他又被派往中央根据地,参加红军。在加入红军后,他曾担任红十五军的副政委、政委,以及红七军和红七军团的政委等多个重要职务,参与了多次反“围剿”的战役,为中央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4年7月,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乐少华担任政委,和寻淮洲带领部队向福建东进,频繁在闽浙赣的革命根据地展开战斗。在这个过程中,乐少华不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争取了大量爱国人士和民众的支持,进一步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红十军团成立后,乐少华继续指挥部队向北进发。不幸的是,在1935年他在怀玉山区遭遇了国民党的围攻。在分散突围过程中,他不幸受了重伤,被迫返回故乡养伤。1936年8月,他终于北上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恢复了组织关系,并进入红军大学进行学习。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乐少华留在延安,长期在军事工业部门从事政治工作,为支持抗前线付出了重大努力。
在解放战争时期,乐少华被调往东北,出任鸡西军工办事处主任,负责统筹东北地区的军工生产,积极助力东北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期间,乐少华领导军工企业的武器生产,支援了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同时,他还十分关注武器装备的研发,特别是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的生产,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期间,乐少华遭遇了不公的对待,最终选择以死明志,于1952年1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仅49岁。乐少华离世后整整28年,直到1980年,相关部门才对他的案件进行重新调查,为他恢复了所有名誉。
值得一提的是,乐少华的妻子叫浦代英,而她的妹妹则是卓琳(原名浦琼英),她是邓小平的妻子。这也就意味着,乐少华与邓小平之间存在着亲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