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名村民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自此,“包产到户”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使无数家庭的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要聚焦一位在改革开放期间全力支持“包产到户”政策的干部。他曾担任辽宁省委书记和辽宁省省长等重要职务,为推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名字是全树仁。那么,他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全树仁于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其早年在家乡上学,在中学阶段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逐渐激发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热情。1946年,他正式加入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投身于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的事业中。
在全树仁参加革命之际,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人民解放军在东北与国民党展开激烈的搏斗,目标是为人民带来更为稳定和安宁的生活。那时,全树仁在东北局的青年委员会工作,他积极参与了诸多保障战争的支前活动,号召有志青年前往前线参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亲眼目睹了东北的解放与新中国的诞生,感受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民族振兴感。
新中国成立后,全树仁继续留在东北任职,历任抚顺市委组织部的副处长和处长,这段时间他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日后步入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十年动乱的特殊时期来临,他也遭到冲击,不得不下放劳动,以致职业生涯受到重创。
1969年,全树仁再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抚顺东岭钢厂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随着时间推移,他又被调任到抚顺钢厂,担任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在那段时间里,由于“四人帮”的负面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遭遇了严峻挑战,全树仁积极进行整顿,恢复工厂的运作,保障工人们的生活,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怀念,成为人民心中铭记的好干部。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全树仁广泛受到重用,他始终严谨务实,坚决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负责为工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屈,解放了一批优秀干部。1980年以后,他分别担任了抚顺市长和市委书记。1982年进入辽宁省委,一年后被任命为辽宁省省长。1986年,他升任辽宁省委书记,成为辽宁省委的主要决策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树仁担任省长及省委书记期间,他为辽宁的改革开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积极支持“包产到户”政策,时刻关注农业和农民的福祉。全树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辽宁省农业从短缺型转向自给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全树仁还致力于振兴辽宁的老工业基地。在担任省长及省委书记期间,他推动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并加强大连、营口、丹东等对外港口的建设,使辽宁形成了以大连、营口为窗口,承接中部城市群的新对外开放格局,从而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3年,全树仁调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继续为辽宁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献计献策。1998年,全树仁光荣离休,晚年的他主要生活在沈阳,直到2008年因病辞世,享年78岁。全树仁的一生不仅是为辽宁的发展贡献才智的一生,更是为人民追求幸福而不懈努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