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最响亮的名字并不单是著名的冀中军区司令吕正操,他以发起地道战和地雷战而广为人知。然而,实际上,最受人瞩目的却是孟庆山,他的声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达到了顶峰。
那么,孟庆山究竟是何许人也?在宁都起义之前,他是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的基层军官,这支部队是冯玉祥的老部队,历史悠久且基础扎实。后来的起义使得不少士兵投身于革命事业,许多人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将领,如李达、孙毅及孟庆山本人等。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红军的团长。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上级指派他返回家乡,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责任,单枪匹马回到故乡,与当地的革命组织建立起联系,积极培养骨干力量,增强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他也对地方的抗日力量进行了整编,成功组建了河北游击军。
这支抗日游击力量人数众多,号称十万之众,尽管从战斗力来看尚显薄弱,但无疑是未来革命的火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庆山在冀中平原的威望与日俱增,日伪军对其悬赏重金。在那时,孟庆山的安危关系到整个游击军的稳定,他每次外出时,总有20名警卫随身护卫,若出远门则需一整排士兵护送。他在冀中平原犹如一面巨大的旗帜,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随着吕正操部队的起义并转变为自治军,上级为了增强军事力量,组建了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了冀中军区。虽然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孟庆山担任司令员似乎更为合适,但最终却是吕正操被任命为司令员,这一决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同时也有考虑到孟庆山的游击军在战斗经验上的不足,毕竟与东北军的战斗力仍有差距,但主要还是后者的原因。
冀中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级别为二级军区,下辖多个旅级单位。作为副司令员的孟庆山在军区内的角色显然比正旅级指挥官更为高上。他在1942年被抽调到延安学习。此后,冀中根据地却遭到严重破坏,而他留在延安深造。直到1944年,上级决定让杨成武重新组建冀中军区并担任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孟庆山回到冀中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九分区司令,相当于纵队的副司令兼旅长。虽然职务之后有所变动,他始终没有离开冀中军区。在军区初期,杨成武担任司令,率领主力部队改编为野战纵队,而孙毅接任司令员。军区的使命是确保辖区内根据地的安全,防止敌军进犯,绝不可失去这些根据地。因此,军区下辖的部队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内战斗,并协助主力作战。
解放后,孟庆山被任命为省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尽管他在抗战时期声名显赫,指挥部队经验丰富,且职务也较高,因此受人瞩目,但由于他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尽管担任省军区副职已十几年,仍未能升至正军职。实际上,他长久以来都在副军职上任职,因身体状况不佳,诸多工作需要身体健康的人来承担。他常年高血压的困扰使得他在休养期间十分艰难,直到1965年,基于身体原因选择了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