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在军事上担任纵队司令后转为政委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在东北民主联军中,万毅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例子。1947年5月,东总决定将万毅从1纵的司令调任为1纵的政委,并特意叮嘱他:“可以不管政治工作,但要学习打仗。”这句话透露出一个信号,万毅的军事能力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万毅与吕正操都是来自东北军,二人在职务和资历上相近,入党时间也相差不多。然而,吕正操在抗战初期便加入了革命,参与了冀中根据地的建设,贡献突出,因而在军衔和职务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相比之下,万毅直到1943年才加入革命,且先后编入了渤海军区,时差五年多,使得两人在军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有所差距。
在国军序列中,万毅曾担任旅长,所领导的部队按建制划分为两个团,后来加入八路军,参与了反顽斗争,期间他得到了罗荣桓的重点培养。罗荣桓不仅让他指挥四个团的作战,还安排了梁兴初等资深将领协助,逐渐锤炼了万毅的军事指挥能力。随着战局的发展,万毅在七大后当选为候补委员,这意味着他有权直接向中央提出建议,与粟裕、陈赓、萧劲光、黄克诚等重要军事人物并肩。
在反顽斗争期间,万毅感受到上级对他的高度重视和培养。一次在负伤后,罗荣桓得知情况,立即派人送来急需的药品,帮助他恢复,这种急需药品通常是为高层领导配备的,足见上级对他的关照。
抗战胜利后,万毅作为东北人,率领一支主要由东北和山东籍战士组成的队伍,成立了东北挺进纵队。随着部队逐步壮大,万毅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的司令。1946年8月,1师、2师和万毅领导的七纵部分合并,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第一纵队。1师和2师的根基都来源于红军,特别是1师,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3军团,战斗经验丰富,梁兴初指挥下更是屡战屡胜。
1纵在战争中屡获佳绩,尤其是在“三下江南”战役期间,1纵与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歼敌超过8000人,表现卓越。战后,总部曾对1纵一师、二师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然而,随着战役的结束,万毅却被调任到其他岗位。这一调整表明,尽管万毅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一些大规模的攻坚战中,指挥经验仍然不足。
随着“三下江南”战役和“四保临江”的结束,战局逐渐发生转变,部队进入了整训阶段,总部召开了纵队和师级参谋长会议,布置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在这些战斗中,东总强调,必须敢打硬仗,才能彻底扭转战局。因此,接下来的任务是消灭敌人,夺取中小型城市,而这些战斗必然会涉及到攻坚战。
不过,万毅并不擅长攻坚战,并且在大兵团指挥方面的经验有限。考虑到1纵过去的战斗经验和作战能力,尤其是1师和2师的战斗力,决定调换司令,以便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攻坚战做准备。因此,上级决定将松江军区司令李天佑调任1纵司令,而万毅则转任松江军区司令。李天佑是1师的老部队首长,熟悉其战斗特点,并且以擅长攻坚而著名,素有“攻坚小老虎”之称。
当万毅得知自己被调走时,他内心并不愿意,但他并不是舍不得纵队司令的位置。毕竟,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东北人,渴望在解放家乡的战斗中贡献力量。尽管后方的工作也非常重要,但他依然希望能亲赴前线。尽管总部的决定让他感到有些失落,但他明白,上级的决定出于对他能力的认识与培养,他的军事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被调任为政委后,万毅并没有放弃学习,他紧跟李天佑的步伐,参与了多个攻坚战役,包括第三次四平保卫战等。他跟随李天佑指挥7个纵队和炮兵团,参与了这些艰苦的战斗,虽然最终四平战役以撤退告终,但万毅获得了宝贵的大兵团作战经验。接下来,万毅参与了秋季攻势与冬季攻势,任务虽然以打击敌援为主,但在这些任务中,他积累了更多的指挥经验。特别是在1948年3月,他与李天佑共同指挥,成功解放了四平。
四平解放后,万毅被调任为新组建的第五纵队司令,开始独立指挥作战。之后,随着辽沈战役的推进,万毅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指挥才能,虽然在平津战役时并未亲自指挥,而是由副司令吴瑞林负责,但他依然参与了指挥的整体规划。战后,他被任命为特种兵纵队司令,准备南下作战,然而由于南方水网发达,机械化作战存在困难,因此他最终留在了北平。解放后的万毅,经历了频繁的职务调整,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