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刘备因仁义而广受赞誉,这一名声也为他吸引了许多英才,诸如庞统、赵云等将领和谋士,纷纷投效于刘备。然而,庞统在临终时却悔恨自己投身刘备麾下,他究竟看透了刘备什么真面目?又为何要暗示魏延一些话,遗憾的是,魏延未能听懂,最终惨遭悲剧命运。
庞统,字士元,人称“凤雏”,出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14年,湖北襄阳人。他英年早逝,正值壮年,却不幸中箭落马,令人感到万分惋惜。年轻时,庞统曾拜访过赫赫有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两人于树下畅谈,日夜交谈,意气相投。司马徽擅长相面,尽管庞统的相貌平凡,浓眉大眼、短须黑面,甚至有些古怪,但司马徽仍然认为庞统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才子。司马徽通过交谈后,进一步确认庞统的才华,甚至认为南川的士子都无法与庞统相提并论。由此,庞统声名渐起,渐渐为世人所熟知。
在与庞德公的交往中,庞德公为庞统取了“凤雏”的外号,同时将诸葛亮称为“卧龙”,并表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一评价也成为庞统才华的证明,显示了他在古代士子中的独特地位。尽管庞统才智非凡,但由于相貌平平,往往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庞统最初投靠孙权时,由于容貌不佳未得到重用,后来再投刘备之下,起初刘备对庞统也并未给出足够重视,只是赋予他一个县令的职务。
当时的名士们都十分看重庞统的才华,认为他足以肩负起安邦定国的重任,给他一个百里范围内的县令实在是屈才。因此,众人纷纷建议刘备提升庞统的职位。甚至连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也劝告刘备,要重用庞统,不可错失良才。于是,刘备将庞统召至身边,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后,刘备终于发现庞统确实是一位非凡的谋士,并将他与诸葛亮一同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充分体现出对庞统的重视。
庞统投身刘备后,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屡次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也因此感受到自己遇到了一个明主。然而,刘备的一些行为却令庞统感到失望,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原来,在刘备暂借荆州之时,庞统认为,荆州地处两大敌国之间,既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再加上地理环境不佳,长期驻守在此必然不能安宁。反观益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刘璋治下政务混乱、无力治理,如果刘备能够取得益州,未来必能大有作为。
庞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良机,于是提出了大胆的战略,计划趁刘璋与刘备会面之际,抓住刘璋并占领益州,这样既可避免伤及无辜,又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然而,刘备却认为刘璋是汉室宗亲,出于情面,迟迟不愿采取行动。庞统不禁感到失望,他认为刘备失去了这个机会后,荆州局势复杂,情况将更加危急。最终,庞统提出了三种方案,刘备最终采纳了其中之一,成功攻占益州。
然而,在胜利后的庆功宴上,刘备欣喜若狂,与众人歌舞庆祝,感慨万分:“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听后,内心极为不满,他认为像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师,不应将征伐当作乐趣。庞统的批评直接刺痛了刘备,刘备反驳说自己是效法武王伐纣,并认为庆功宴不过是常见的仪式,庞统应当理解。庞统的言辞让刘备不悦,最后甚至下令让庞统离席。庞统愤然离开,尽管刘备事后向他道歉,庞统原谅了他,但内心的失望与不信任却已根深蒂固。
庞统虽然表面上宽容大度地原谅了刘备,却也彻底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刘备的“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虽然宏伟感人,但实际上,刘备同样有着野心。他在追求帝位时,和曹操一样心怀不轨,只是刘备更善于掩饰自己的野心。庞统逐渐意识到,刘备不仅仅是一个仁义的领袖,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
与庞统迅速清醒不同,同样来自荆州的魏延,却未能及时觉察这一点。魏延此时正心高气傲,希望在刘备阵营中争得一席之地。看到魏延一心想争功立业,庞统未曾忘记当初的教诲,曾多次提醒魏延:“在刘备帐下,需谨言慎行,不可过于急功近利,适时功成身退,方能保全自己与家族。”然而,魏延并未领悟其中的深意,庞统最终在一次作战中遭遇敌军弓箭射中而死,魏延也未能从中汲取教训。
当刘备与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依旧能够被驾驭,保持忠诚,但在他们相继去世后,魏延逐渐产生了叛乱之心,最终在军中作乱,最终遭到他人斩杀,魏延家族也因此被满门抄斩,结局极其悲惨。
随着刘备阵营的逐渐失去关键人才,再加上其政权内外的深刻问题,刘备的理想也逐渐无法实现。他的宏伟愿景——“恢复汉室、结束乱世”最终未能达成。而令人惊讶的是,最终统一三国的并不是刘备、曹操或孙权,而是后来崛起的司马氏家族,最终建立的晋朝。三国演义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才真正演绎了历史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