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年底,辽沈战役宣告结束,八路军第八纵队经历了一次换将,段苏权被留在了关外,而他则以纵队指挥官的身份重返自己曾经服务的部队。这一变动让纵队的成员们感到熟悉,因为大家对段司令并不陌生。
有人猜测,段苏权的调动是否与锦州攻坚战中出现的意外失误有关,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其他将领的回忆录中,能够看出上级对第八纵队当时表现的不满,甚至有人透露:“如果司令员不能承担责任,那他是逃不掉的。”辽沈战役结束后的迅速领导层调整,足以说明情况的严重性。
段苏权在秋季攻势后被从地方军区调任为野战纵队指挥官,从资历上看他是合格的,但从战斗经验来看显得缺乏。战役结束时,原本在指挥部待命的洪学智在问到是否前往第六纵队或第八纵队时表示两者皆可。最终,经过上级的决定,洪学智返回了第六纵队,而黄永胜则被调往第八纵队,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在洪学智离开第六纵队之前,上级已经安排他只需在那边工作三个月,这个时间正好让他在辽沈战役期间留在指挥部协助工作。其次,洪学智对第六纵队的情况非常熟悉,而黄永胜则对第八纵队有较深的了解。如果洪学智调任第八纵队,就需要重新适应领导班子和部队状况,这对即将实施的进攻作战是不利的。两人各回各队,避免了再一次磨合期。此外,更重要的是,第八纵队的政委、副司令、副政委和参谋长们向总部发电,强烈希望黄永胜能调回继续工作。
黄永胜回到纵队后,并对下属各师的影响并不显著,师长们大多并不了解情况。此时,部队正急行入关,当讨论围困天津的作战方案时,师长们看到昔日的老司令在身边,却并不知道这一安排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隐约知道他是来指挥这支部队的。
丁盛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无论谁担任司令,部队的战斗依然如常。部队是以战术单位的形式存在,通常情况下很少能亲自到纵队开会,师部的首要任务就是接令作战。他曾指出,135师在辽沈战役中表现出色,并没有像其余兄弟部队那样出现问题。而134师在锦州攻坚战中失利,133师在天津攻坚战遇到困难,第八纵队的任务主要依靠135师的优异表现,使得纵队得以赢得荣誉。
在改编为45军序列的过程中,135师作为主力军迅速崭露头角,衡宝战役直接由总部指挥,其骄人的战绩并非偶然,而是实力恰逢其时的结果。丁盛在解放后也因快速的提拔而备受瞩目,这缘于军长和副军长的调离,他被紧急安排为代理军长,迅速升任军长。在通常情况下,即便能当上军长也需经历一段时间的锻炼,而他在解放后由于副军长的调离,以及资深同级干部的变动,迅速从师长升职为副军长,继而担任代理军长和正式军长,短短一年内便实现了这一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