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春秋战国”,何为“春秋”,何为“战国”?
迪丽瓦拉
2025-09-08 01:33:42
0

一场战争,每隔七天就会爆发一次;一部史书,名字竟成为整个时代的招牌;一片中原大地,五百年间诞生了上百个国家,但到头来都被归进了历史的尘埃。说起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撕心裂肺的时期,非“春秋战国”莫属。可让人纳闷的是,为什么这段时间既叫“春秋”,又叫“战国”?这两个词到底有啥区别,有啥玄机?有人说春秋只是控诉,有人讲战国才是真正的混战。你觉得呢?

讨论到“春秋战国”,学者和网友的分歧就跟煮沸的饺子差不多热闹。有人把这两个时期混为一谈,认为反正都是乱世,啥区别?也有人据理力争,说春秋和战国一南一北,一和一战,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有人说春秋讲礼,战国拼命,这历史的分水岭可不是随便划的。互联网一搜,观点五花八门,哪头都不服软。到底哪个更有说服力?别着急,下文继续上菜,这顿历史大餐还没正式开席呢!

要想搞明白“春秋战国”这碗面里到底加了什么料,咱们得请出那本著名的“菜单”——《春秋》。这是鲁国的御用史书,传说还是孔子亲自操刀编纂的,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之间的242年风云。得,直接拿这部书名当时代标签,真省事儿。有人觉得,春秋就是用史笔给王公贵族评功摆好,背后都藏着褒和贬。你今天受了封赏,明天犯事了,就会在史书里一笔带过或者狠狠记上一笔。那时候,周朝的“天子”就像挂在墙上的旧挂历,有谁还天天盯他看?各地的诸侯,挽起袖子,干脆自己唱主角,争个你死我活,历史舞台一下子热闹起来。

慢慢地,这些诸侯之间的打斗不再只是口头较劲,还有了刀兵和枪林弹雨。咱们可以想象:今天齐国主考一把,明天晋国发起试炼,后天楚国在江南开场。战争就像放学后孩子们抢篮球,要争谁是老大。百姓们怎么想?农田不保,收成打水漂,今天种地明天逃荒,谁都盼着能有个明白人出来主持大局。

顺着时间轴往后翻,尤其是到公元前475年,到了没法再忍的时候,整个大锅终于彻底炸了。这段分界线一画,战国的戏正式开锣。

表面上看,“春秋”过去了,“战国”来了,再烫的热水似乎也该凉一凉,历史该歇口气吧?偏不!战国的表面反而更安静了一些。大家讲究城池防守、议和谈判,表面云淡风轻,背后却磨刀霍霍。很多老百姓觉得是不是日子要好过点了?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四处游说梦想,今天拜赵王,明天见楚王,口袋捏着竹简,嘴里谈着理想,春风得意马蹄疾。治理、变法、搞经济,似乎一切都在正轨上。

但别被这假象骗了。诸侯国之间的暗流,比黄河泛滥还要猛。搞改革的商鞅,被车裂了;主张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游说到嗓子冒烟,最后却大多成了牺牲品。有百姓感慨:今天是大国明争暗斗,明天小国就灰飞烟灭。看似天下太平,实际上每一寸土地下都埋着争斗的火种,只待一声号角,烈火燎原。

同时,那些反对变法、厌恶战争的人不断发声。有人说:变法就是把老传统干掉,甚至连道德都不要了,这样一折腾后来子孙咋办?更多人看不惯所谓的改革,说你们这些官员就是折腾我们百姓,最后好处自家人捞了,百姓照旧喝西北风。等着瞧吧,“天下大乱”才刚刚开始。

正当所有人以为,打打停停不过如此时,一场大逆转就像晴天霹雳劈开乌云:秦国异军突起。它先做了什么?用商鞅变法,把贵族们撂一边,提拔能干事的平头百姓,谁能打仗谁就高升。农业加奖励,军功挂勋章,吃干饭的下台。其他六国还在议会里争来争去,秦国已经到处插上了“到此一游”的战旗。

夸张点说,秦国是史上第一个“内卷王者”,卷到别人都跟不上。打仗拼组织力,人家小兵能对抗老将;修路挖渠搞基建,早几年就通了高速公路。赵国派出白起,魏国亮出庞涓,结果最后还是抵不住秦军的铁骑。六国诸侯开会抱团,加一个合纵,秦国自己来个连横,水平比商场里的促销还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看着一个一个国家被秦国吞掉。公元前221年,秦王一举称帝,结束了五百年的诸侯大混战。

大家这才惊觉:表面上一团乱麻,其实背后早有一只无形大手在翻动棋盘。以前讲什么礼仪邦国,权力制衡,都成了嘴边的陈年黄花。乱世英雄也得服秦王的“铁腕新政”。原来,所谓的七国争霸,早就是给一家打基础。

秦统一天下了,天下真的从此清明安乐了吗?不少人本来以为这下可以收拾包袱专心过日子了,谁想到更大的麻烦正慢慢冒头。秦朝铁血一统,田间农夫从此一夜变百姓,但却也是一夜变工匠,一夜变筑路卒。嬴政立法,法律“重得像铁锅”,天家一句话顶十万条命,社会表面整齐划一,百姓的自由和开明却被不知不觉地套上了锁链。

更严重的是,六国的旧贵族不甘心彻底消失,地下反抗、刺杀不断。群众怨声载道,“焚书坑儒”更是成为千古奇谈。有人抱怨,所谓大一统换来的只是新一轮的高压,百姓的饭碗没有多大变化,玉米面还得自己种。士人游说受限,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农民起义的火苗一点就着,最终让咸阳城的辉煌化成废墟。秦国变成小巷巷口的老油条,一头吃尽了太平的好处,另一头终究被旧习惯的回潮和百姓的怒火反咬一口。

敌对势力不断挑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大统一其实只是用强力压着盖上了锅盖,锅底的火还在烧。不同地区的风俗、语言、势力和利益纠葛,让整个中国就像一锅永远煮不烂的老豆腐,和谐与冲突交错纵横。

有人吹捧春秋战国,说这是自由思想无边的大时代,各种人才快速流动,社会活力惊人。听起来挺有意思,仿佛当年老百姓就能像今天网上冲浪,每天自由发表意见、讨论天下大事,可实际哪儿有那么美?变法的最后是冤案满天飞;合纵连横的结果是小国倒腾来倒腾去,换汤不换药。就连那群所谓“百家争鸣”的智者,混不好就去“投奔敌营”,分分钟卷进刀光剑影,哪儿来的桃花源乐园?

你要说春秋有多讲礼,其实也有打仗不眨眼的狠角色;战国看似主张改革,改革遇到贵族集团照样一夜反扑。朝代交替就像过年抢红包,看似热热闹闹一阵,最终“人多钱少”,赢家还是少数。百姓是谁的“亲娘家人”,永远是牌桌上最小的那张牌。历史教人长见识,但历史的故事,听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儿。帮你数遍铁锹,也未必帮你种好庄稼。历史不会总如你想象那样美好,人性和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是台下的“潜规则”。

说到春秋战国风云,有人觉得那时候百花齐放人才济济,是中国最自由快乐的时代;也有人说这五百年其实苦难连连,百姓只是随波逐流。你觉得,如果你穿越回春秋还是战国,能做一番大事业还是只能当个被历史牵着鼻子走的小人物?有人说英雄出乱世,也有人觉得只有乱世才会埋没太多人。你站哪一边?评论区说说,你心中的“春秋战国”到底是金光大道还是泥潭深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一辈子南征北战、漂泊异乡,到了晚年,心里逐渐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于是后来就...
原创 苏...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持续收到我们推送的类似内容,并能便于您分享和讨论。您...
原创 陈... 1949年12月,38军114师的师长刘贤权接到了一项重要命令,要求他指挥38军的114师和151师...
原创 张... 《——·前言·——》 张居正去世不到半年,戚继光也悄然离世,大明帝国的核心支柱随之崩塌。 在政务上,...
原创 革... 对于每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而言,领土的变化始终是最为敏感的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些曾为国家...
原创 叶... 在1934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成立了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的指挥官由...
原创 敌... 1943年秋,日军调集超过四万人,发起了一场长达三个月、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扫荡”,目标是八路军控制的...
又一国!非洲迎来“二次觉醒” 本文转自【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据俄罗斯媒体当地时间21日报道,塞内加尔总理奥斯曼·松科日前宣布,所...
数字技术赋能长沙窑文化保护与传... □ 胡榕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的陶瓷窑口,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装饰...
新发现可缀合敦煌残卷近万号,藏... 5月17日,“卷中文明,字里乾坤:张涌泉等撰著《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敦煌文献语言大词...
原创 阿...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阿房宫的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曾是秦始皇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这座壮丽的宫殿...
原创 彭... 1958年8月,彭总因一封“万言书”在庐山遭遇了严峻的政治困境。这位横刀跃马的英雄人物,没想到因这封...
原创 东... 在东晋历史的浩渺篇章中,四大家族的兴衰交替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展现了权力、智慧与野心的激烈碰...
原创 他...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水利建设项目之一,它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控...
52岁的唐玄宗看上了20多岁的... 你能想象吗?就在盛世繁华的唐朝,一个52岁的皇帝,竟然开口要娶自己20多岁的儿媳为妻。这不是八点档宫...
原创 北... 知名宋史学者赵冬梅在《赵宋:如是我闻》一书中,把北宋称为华夏群星闪耀时。这种说法并不夸张,我们知道以...
原创 北...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1949年,经过多年的分裂与动荡,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统一。这场...
原创 法... 随着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观众们渐渐对清朝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满族女子那种异域风情的独特魅...
原创 俄... 一直有个说法是美国特别擅长“打老二”,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再到苏联、日本,一个个挑战者都没能逃脱被美国...
原创 皖... 1940年11月,为了支持新四军顺利向江北转移,经过军部批准,第三支队第五团与军部特务团进行了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