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我军成功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军官。然而,蒋介石在青岛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上,却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他指出,虽然其他被俘的将领都因失败而有罪,应当受到惩罚,但有一位将领,即使被俘,也不应受到惩罚,反而应该给予奖励。这位特别的将领是谁?为什么即使失败并被俘,蒋介石也要奖励他?
这位将领便是指挥国民党整编66师参加羊山战役的师长宋瑞珂。羊山战役,也是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进军大别山的前奏,是双方在这场战斗中的殊死较量。
宋瑞珂,1907年出生在青岛崂山彭家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石匠,全家人依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1923年,宋瑞珂中学毕业后,心想着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便进入了日本投资的沧口钟渊纺织公司担任保全工。后来因为参与罢工,他被公司开除,暂时失业。
1924年12月,宋瑞珂收到了中学时的老师李郁文寄来的信。李郁文此前去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并成功入学。信中,李郁文邀请宋瑞珂参加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入伍考试。宋瑞珂心中顿生希望,便与同学张廷梦、徐仁江一同前往广州参加考试,最终顺利通过,成为了黄埔军校的学员。黄埔军校第三期招收了1300多名学员,宋瑞珂也在其中,之后他参与了对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以及对广州军阀的围剿。
1926年,宋瑞珂从黄埔军校毕业,留校担任团排长,随后在北伐战争中历练,逐步晋升,从排长、连长一直升至营长,直至1930年成为中校副团长。其后,受到陈诚的赏识,开始被提拔。1935年,他成为了十八军十四师四十二旅的少将旅长。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瑞珂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与枣宜会战等重要战役。他亲自上阵,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有效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屡建战功。1943年,他升任第66军中将副军长,次年成为军长,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带领66军进入汉口和汉阳担任地区警备司令。
随着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共内战爆发,宋瑞珂随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进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按照毛主席指令突然突破了国民党所设立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此后,刘邓大军继续向大别山进发,开始了长达数月的鏖战。
蒋介石得知解放军的进展后,急忙调集整编32师、66师和70师集结在鲁西南,准备围堵刘邓大军。在这场鲁西南战役中,解放军的攻势猛烈,32师和70师接连被歼灭,唯有宋瑞珂率领的整编66师尚未受到决定性打击。面对敌军的围困,宋瑞珂决定退守羊山一带。
羊山,位于山东金乡城西北,海拔约400米,由三座山峰组成,远望如同一只卧羊。尽管羊山的高度不过400多米,但在平原地区,这样的地形让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宋瑞珂带领部队进入羊山后,立即开始加固防线,在寨墙和水壕之间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与山脚的居民房屋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阵地。羊山因此变得如铁桶般牢不可破。
在刘邓大军的压力下,蒋介石命令宋瑞珂突围,但宋瑞珂担心解放军会在突围途中进行围堵,决定保持阵地不动,以静制动,等待外援。然而,刘邓二人并未因此掉以轻心,决定通过多次进攻来彻底消灭守军。第一次进攻发生在7月13日,解放军东西两路发起进攻,但因整编66师占据了制高点,战斗陷入僵局,解放军未能突破。宋瑞珂对此非常得意,向蒋介石报告战果,蒋介石也对他的坚守表示肯定。
接下来,解放军再次发动进攻,采用人海战术攻占了“羊头”阵地,但因地形不利,未能成功继续推进。直到7月19日,连续的暴雨使得羊山脚下形成沼泽,解放军再次进攻时遭遇重创,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经过几轮进攻,解放军未能突破羊山防线,蒋介石也非常焦虑,他亲自前往河南开封督促支援。尽管他亲自坐镇,刘邓却坚定地表示:“攻羊山的部队绝对不能后撤!”刘邓与陈再道、陈锡联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并在7月27日再次发动猛烈进攻。
这次,解放军的炮兵营发起了长时间的炮击,经过约40分钟的炮火轰炸后,66师的防线逐渐被突破。随着攻势不断加剧,宋瑞珂感到无法再支撑下去,意识到援兵无望,于是决定在28日中午放弃抵抗,投降。
虽然宋瑞珂投降,但蒋介石并未像对待其他被俘将领那样愤怒。原因之一是宋瑞珂在羊山坚守了15天,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和坚韧。其次,他没有在被围困后四处请求援兵,而是选择与阵地共生死。正因为这些原因,蒋介石理解并宽容了他。
然而,岁月流转,当宋瑞珂回顾那段历史时,他心中充满了悔意。他后悔没有更早投降,避免了羊山集人民遭受的苦难,也让更多无辜的生命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