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中央政府为了切断东北敌军与华北之间的联系,决定采取措施,制造“关门打狗”的态势。首先,他们计划攻克锦州这座战略要地,阻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关内,并确保外部敌军无法对其提供增援支持。
10月4日,第四纵队结束了在兴城的作战,趁机对表现突出的士兵进行表彰。在接到上级的新指令后,第四纵队、十一纵队以及热河独立的第四、第六师被调派到第二兵团的指挥下,负责从锦西和葫芦岛阻击向锦州增援的敌军。第四纵队被要求在塔山和高桥地区进行防御布置,以便阻止敌军的进攻,尽量拖延7到10天,为主力攻城部队争取时间。
收到指令后的第四纵队却显得毫无准备。回顾第四纵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一支擅长野战和攻坚战的部队,对于阻击任务的能力尚存疑虑。纵队的指挥官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等人召开会议,认真讨论上级的指令、意图和要求,同时分析当前的敌情、地形特点以及部队的心理状态。
关于塔山,这并不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天然屏障。它仅仅是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坡,对于敌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障碍,四周的地势相对平坦,敌军完全可以轻松绕过这个位置。
会议结束后,纵队迅速调动第十二师,夜以继日地前往塔山堡与白台山一线,确保能够掩护主力部队顺利进入防御阵地。第十师、第十一师及其直属部队在经过动员后,战士们意识到这将是一次恶战,需要做好几天几夜不睡觉的准备。在短短两天内,部队迅速抵达指定位置,并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此时,总部决定调派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前往第十二师最前线加强指挥,同时派遣总部情报处处长苏静带着电台前往指挥部,以便及时反映前线的情况。这一举动让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感到非常不满,他不禁质疑,“这算什么监军?”在他看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应当是部队管理的重要原则。他心里想着,如果不派人来,难道这场战斗就打不好了吗?
从个人的角度看,派一个“监军”确实让指挥员感到不被信任,而从战役总指挥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是有其必要性的。正如林总所说,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却来了两位客人,稍有不慎,东北部队就可能陷入被动境地。
这场战斗中,攻城与阻击同样重要,甚至对于林总而言,阻击敌军增援的任务更是重中之重。五个纵队集合数百门重炮,无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明显优于守城的敌军,攻下锦州城可谓是时间问题。然而,能否守住阵地,成功抵挡住敌军东进和西进的攻击,则是林总最为关切的问题。一旦敌方的增援成功突破防线,攻城的计划便会遭遇重挫。
从地理距离来看,东方的敌军距离锦州最近,他们动用九个师配合海空火力,接连对第四纵队的阵地发起猛攻,势必给第四纵队造成巨大的压力,而塔山防线正是林总最挂心的地方。
根据林总的作战特点,他常常越级指挥作战,而第四纵队的上级则为第二兵团指挥部,按部就班地向上报战况很可能会延误战斗部署。为此,林总决定派苏静前往第四纵队,但只是希望其将前线情况和作战部署逐字逐句地传达到上级,而不对纵队指挥官的决策进行干预。这样一来,林总就能够及时掌握前线的动态,使整体指挥更加从容有序。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确保塔山的防线绝对安全,林总命令将王牌第一纵队的主力调至高桥地区待命,随时准备增援锦州或者塔山,以确保万无一失的局面。
经过充分的思想动员,第四纵队在面对敌军进攻时,顽强地坚持住了阵线,涌现出不少英勇奋战的战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