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进行过一项广泛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6.1%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该为苏联解体后国家长期陷入困境的局面负责。
2012年,另一项民调显示,戈尔巴乔夫被视为近百年来俄罗斯最不受欢迎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支持率仅为14%,低于尼古拉二世的31%,斯大林的28%,赫鲁晓夫的24%,以及叶利钦的17%。这一排名让人颇感意外,尼古拉二世居然排在首位。
对于自己是否应为苏联解体负责,戈尔巴乔夫曾在2013年3月30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苏联解体的第一责任人应是叶利钦,而他自己最多只能算是第二责任人。
自1985年起,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苏联经济停滞不前,民族矛盾日益加剧,阿富汗战争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国家,东欧的剧变更是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戈尔巴乔夫深知,若苏联想要继续存活,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开放等,以及外交方面,他提出了“辛纳屈主义”,允许苏联各成员国自主决定内政,并计划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将苏联从一个紧密结合的联邦转变为一个松散的共和国联盟。
然而,戈尔巴乔夫的内政改革尚未见到成效,他的外交政策改革却提前引发了波动:苏联一旦松动管制,原本对苏联不满的东欧国家迅速行动,东欧剧变爆发,但戈尔巴乔夫拒绝出兵干涉,这使得事态迅速失控。
苏共中央内的强硬派、军队和克格勃高层人士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做法将导致苏联的解体,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推翻他,恢复苏联的老式统治模式。1991年8月18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克里米亚,随后亚纳耶夫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自任代总统,并发布《告苏联人民书》,派遣坦克和装甲车进驻莫斯科市中心,围堵俄罗斯联邦政府大楼。此事件被称为“八一九事变”。
这些政变分子为何要武力占领莫斯科?原因在于俄罗斯是苏联的核心,而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烈反对苏联,甚至为此脱离了苏共。得知政变爆发后,叶利钦迅速宣布将全力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跳上政府大楼外的坦克,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反抗政变,并组织武装防御。莫斯科人民在此时展现了极大的团结,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设置路障,热情迎接军队的支持。与此同时,苏联的士兵开始倒戈,拒绝开火。
八一九政变的消息迅速传遍欧美,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政变,并公开支持叶利钦。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这场政变仅持续了三天便宣告失败,苏联军方宣布撤军,戈尔巴乔夫得以释放。
然而,当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时,他发现此次政变对他的声望造成了严重打击。事实上,叶利钦已经实质上取代了他,成为了全国的领袖。不久后,叶利钦命令立即解散苏共,戈尔巴乔夫也因此失去了他在苏共的领导地位。接着,叶利钦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导人签署了协议,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试图通过这一形式取代原苏维埃联盟。其他成员国纷纷响应,苏联名存实亡。
为了避免苏联发生内战,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在当晚的电视演讲中表示,他坚持各共和国的独立性与主权,但也希望能保持国家的完整性。然而,事与愿违,国家分裂的趋势已经难以避免,他表示自己对此感到深深的遗憾,并预言:“失去这个大国的荣誉感将给每一个人带来沉重的后果。”
戈尔巴乔夫坚信,苏联的解体并非因他而起,而是由于叶利钦的激进改革。戈尔巴乔夫始终认为,尽管苏联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矛盾,他的改革初衷是要保持苏联的统一,而不是解体。因此,他认为将解体的责任归咎于他是没有依据的。
然而,批评者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草率,特别是对西方的过度信任,他未能充分考虑到苏联内部的复杂情况,甚至沉迷于西方对他的赞扬,为了博得西方的认可,他依照西方的意愿行事,从而为苏共和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有评论称,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软弱的领导人,错误地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导致了更为极端的改革。
1992年以后,叶利钦在国内推行了激进的经济改革,但这引发了与副总统鲁兹科伊的严重分歧。1993年,叶利钦解除副总统职务并成立新的立法机关,同一天,俄罗斯议会宣布废除叶利钦总统职务。双方的对立达到了高潮。
在1993年10月,叶利钦决定派军队进攻议会大厦,经过10小时的激烈战斗,叶利钦最终获得胜利,稳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此后,叶利钦推行自由市场经济,但由于改革过快,俄罗斯经济遭遇崩溃,频繁的国债发行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危机,而车臣战争的长期无法解决,也加剧了政治动荡。
最终,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因健康问题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在告别演讲中,他向国民道歉,承认自己在行政上犯了错误,未能达成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