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副部长,今天要讲述的是他年轻时的一件趣事。当时,他去太原探望老首长徐向前,没想到徐向前突然提到了他驾驶时发生的一个笑话。原来,耿飚在开车时遇到了一些麻烦,结果把杨得志和罗瑞卿两位将军都弄进了沟里。那么,耿飚是怎样一个人?他和杨得志、罗瑞卿的关系又如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件事?
耿飚酷爱开车,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耿飚的儿子耿志远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耿飚自1931年攻下漳州时便学会了开车,而在部队中,他也经常驾驶。后来,他被派往瑞典担任外交大使。由于使馆内的人手有限,仅配了一个司机,他常常自己开车办事。为了方便工作,他还鼓励使馆的同事们也去考驾照,大家都能独立开车办事。那时,耿飚在北欧的三国担任大使,跨国之间的公务,他都是自己开车前往。虽然这似乎很辛苦,但耿志远表示,这样既能方便办事,又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当耿飚去探望徐向前时,徐向前正在指挥太原战役,尽管身体不适,依旧精神饱满地迎接他们。徐向前幽默地表示欢迎他们的到来,还开玩笑让他们一起与自己的老乡阎锡山作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徐向前提到了耿飚开车的往事。那时,徐向前说,攻打太原这样的城市,单靠炸药包是不行的,必须有大炮和坦克。于是他提到耿飚曾带过一个炮兵团。耿飚则回忆道,自己过去缴获过几辆坦克,但因当时不太会操作,最终把它们炸毁。徐向前听后调侃道:“耿飚还是老脾气,喜欢研究机械。”接着,他又笑着说,听说耿飚开车时把司令员和政委都弄进了沟里。徐向前幽默地表示,虽然坐在耿飚的车里有点害怕,但如果换成坦克,他就不再担心了,因为坦克不容易翻,甚至翻了还能翻身继续前进。
耿飚与杨得志、罗瑞卿的关系非常深厚。那次去太原,他们三人接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电示,要求在三月中旬到太原附近。三人分别坐着三辆吉普车出发。途中,耿飚的车出现了后轮故障,停下来检查后发现是变速箱问题。由于无法修理,司机也不敢继续开,耿飚便亲自当起了司机,用加力档驱动前轮,继续前进。最终,到了石家庄时,耿飚找到后勤部长赵云帮忙修理,结果还是无法修复,于是直接更换了车辆。一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同行的几人还是在小小的细节中找到了乐趣。例如,到了山西后,罗瑞卿看到当地的景色,感慨山西的山不“稀”,反而“多”。他发现山西的村庄比河北大,因为这里的居民多从事商业,较为富裕,房屋也更为坚固。
耿飚与杨得志、罗瑞卿之间的深厚情谊源于他们多次并肩作战。杨得志和耿飚是老乡,二人有着深厚的友情。耿飚被调往外交工作时,杨得志曾对他说:“以后要多回兵团走走娘家。”他们两人在北京报道之前,曾一同回到家乡。罗瑞卿则是四川南充人,比耿飚年长三岁。他们在1932年相识,当时罗瑞卿是红四军政委,耿飚则是红三军参谋长,两人曾一同参加过东征漳州的作战会议,后来又在中央苏区、长征和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等地共同战斗。尽管后来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一个从事外交工作,一个进入公安部,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战友情。耿飚对罗瑞卿的离世消息深感震惊,他在回国后,曾在中央军委秘书长办公室坐在罗瑞卿曾坐过的椅子上,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除了开车,耿飚还热爱骑马。和杨得志的赛马故事也为人熟知。当时,二人都刚刚参加完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换了新的马匹,心情愉快,便开始了一场赛马。杨得志骑的是一匹白马,而耿飚骑的是一匹青马。杨得志原本领先,但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吓到了白马,导致杨得志摔下马来。杨得志受伤昏迷,耿飚急忙进行人工呼吸,直到警卫员赶来将他抬上马,并让马带着他走了20多公里,杨得志才逐渐恢复。这件事给耿飚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以后他再也不敢骑那匹马了。
耿飚不仅有过硬的开车和骑马技能,还有一身好功夫。他从小跟着父亲练武,父亲常教导他说,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锻炼意志,最终是为了报效祖国。耿飚也牢记父亲的教诲,最终选择了从军,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长征过程中,尽管环境恶劣、战斗频繁,他仍然坚持下来,体力和意志力得到了极大的锤炼。耿飚的武艺在军中颇有名气,曾以一当十,展现了他在近身战斗中的非凡能力。一次,在尖峰岭战斗中,耿飚带领士兵与敌人激烈搏斗,最终他全身是血,尽管感到不适,但依然坚持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