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鸿章是晚清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那么与他地位相当、并且几乎没有争议的,则是左宗棠——他是晚清最坚定不移的硬骨头。这个评价并不为过,因为当时的清廷在与外部列强作战时频频受挫,许多人都对列强心生畏惧,尤其是面对沙俄与英国对西北边疆的窥视,有人甚至提议放弃边防,专注海防。然而,在这种动摇之际,唯独左宗棠坚定信念,坚持寸土必争。他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捍卫祖国的领土,甚至亲自抬棺上阵,誓与敌人一决高下。左宗棠的勇气与胆略,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闪耀光辉,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更为重要的是,左宗棠的硬骨头不仅仅体现在领土保卫上。他在许多事件中都展现出与当时社会环境截然不同的坚定与决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左宗棠那传奇且充满悲壮色彩的一生。
1812年,左宗棠降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内众多文人学士,然而由于家族经营不善,到了左宗棠这一代时,家境已经非常拮据。尽管如此,物质的贫乏并未消磨掉他对精神世界的渴求。由于家中买不起书籍,他便四处借阅或租书。即使到了必须成为上门女婿、做教书先生的地步,他依旧心系国家大事,时刻等待能一展身手的机会。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左宗棠提供了这一机会。面对农民起义,地方官员无奈之下向左宗棠求援,他也没有辜负众望,凭借自己对兵书的深厚功底,灵活运用计谋,并亲自上阵作战。最终,他带领自己的队伍成功抵挡敌军长达三个月,为保卫百姓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这一战功立下后,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年轻的军事才俊,咸丰皇帝毫不犹豫地为其加官进爵,授予四品钦差大人的职务,并派其到曾国藩麾下参与作战。
战争中,左宗棠屡建奇功,而战后的表现同样不容小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在海防方面的贡献。左宗棠推动了设局造船,培养海军人才的政策,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凭借这些政绩,左宗棠一跃成为了朝廷眼中的中兴之臣。
然而,左宗棠的辉煌时刻,远不止于此。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力主塞防,平定新疆叛乱的壮举。当时的新疆局势岌岌可危,阿古柏自立为王,沙俄入侵伊犁,英国也蠢蠢欲动。可以说,稍有不慎,清廷就有可能丧失大部分领土。就在这种紧急关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提出放弃新疆的建议,甚至一度打动了慈禧太后。幸好,左宗棠坚定地反对这一错误提议,首先表达了寸土必争的决心,接着他提出自己补足军饷的方案,才最终获得了慈禧的同意。
此后,左宗棠采取了多种手段筹集资金,不仅从民间商人和列强手中贷款,还从欧洲购进先进火器。面对即将出征的战局,时年六十四岁的他毅然决定亲自出征,历尽艰难困苦,最终击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失地。而面对依旧盘踞在伊犁的沙俄势力,左宗棠更是展现出智勇双全的战略眼光,他一方面积极谈判,一方面采取军事威胁,彰显出清朝决不轻易妥协的决心,最终迫使沙俄撤出新疆。
战事结束后,左宗棠提出在新疆设省,意图将新疆的政权牢牢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正是因为左宗棠的深远眼光和卓越战略,新疆才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保持稳定,并且未曾失落。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他为这片土地所做出的贡献堪比山河。可惜的是,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操心,左宗棠最终在1885年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