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11月的某个清晨,一位新四军将领气急败坏地冲进了电报室,怒气冲冲地挥着手中的电报,大声喊道:“你们怎么搞的,是不是把电报译错了?”他的脸色如沉雷般阴沉,气氛一时变得紧张无比。他愤怒地把电报猛地摔在桌子上,随即电报上的纸张哗啦啦地散落一地。眼前的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因为这位将领向来以稳重和冷静著称,很少看到他如此失控。
这位将领,正是新四军六师的师长——谭震林。谭震林比粟裕大五岁,性格温和且稳重,平时极少发怒,因此他的愤怒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不知所措,大家僵立在那里,仿佛被定住了。一个较为年长的译电员急忙捡起电报,小心翼翼地重新翻译了一遍,然后低声对谭震林说道:“师长,电文并无错漏。”谭震林听后,气愤之情未能完全消散,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面色愈加难看,尽管他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眼角的泪水最终忍不住滚落下来。
谭震林于1926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比徐向前、贺龙、粟裕等人都要早,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经历过无数的战斗和血腥场面。因此,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悲痛,他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究竟是什么样的电文,让这位历经战火的将领如此伤心欲绝?
让谭震林悲伤欲绝的,正是发生在塘马的一场惨烈突围战。塘马是一个位于长江三角洲溧阳县西北的百余户小村,四周丘陵起伏。提起塘马,便不得不提到茅山根据地。该根据地由陈毅在1938年创建,并成为新四军的一个重要抗日据点。
1940年7月,陈毅率领新四军主力北上开辟新根据地,茅山地区的抗日任务交由六师16旅的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肩负。罗忠毅是湖北襄阳人,出生于1907年,曾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名士兵,后参加红军。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廖海涛,福建上杭人,1910年出生,是一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
经过多年的建设,茅山根据地逐渐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抗日根据地,包含有苏南的机关、医院、被服厂、修理厂以及军队的后勤支持部门,约有800名战士和千余名非战斗人员,居住在以塘马为中心的19个村庄中,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
然而,11月28日的凌晨,一阵急促的枪炮声将全体军民从梦中惊醒,日伪军突然发动了对塘马的袭击。此次袭击的敌军兵力强大,约3000余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以及超过50辆坦克。16旅只有不到400人能投入战斗,其余的部队远在其他地区。
当时,罗忠毅与廖海涛亲自到塘马村西头的祠堂屋顶,用望远镜观察四周敌情。他们发现,敌军包围了东北、西北和西南三方,唯一没有防守的方向是正东。于是,两人决定布置防线堵住敌人进攻,同时安排一名旅长掩护党政机关和非战斗人员转移。
在这紧急时刻,罗忠毅和廖海涛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们都决定留下来,宁愿冒险保全对方的性命。在持续争执中,廖海涛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提出了通过抛硬币决定谁留下的提议。最终,硬币的结果是罗忠毅选择留下,廖海涛则决定撤退,负责指挥战士们突围。
然而,就在战斗持续激烈时,罗忠毅不幸中弹,重伤倒下,随即壮烈牺牲。紧接着,廖海涛也因腹部中弹,在坚持战斗的同时也牺牲了。两位将领的英勇牺牲,令所有战士们感到无比震撼。尽管面临敌人8倍的兵力,他们依然坚守阵地,激发了超凡的战斗力,打退了敌军多次进攻。
谭震林听到这一消息后,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表的痛楚。他震惊于两个本应优先突围的首领,竟然在生死时刻选择了留下,并为部队的转移和突围战斗到底。电报上的内容让他感到难以置信,他开始怀疑是否是译电员的错误翻译,才导致了这样的误解。
这场突围战的失败并非没有迹象可循。实际上,新四军此前曾获得过日军可能进攻茅山的情报,并成功进行了两次转移。每一次,日军都因情报泄露未能成功攻击新四军。然而,这次日军的突然袭击却没有任何预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情报泄露,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据分析,罗忠毅和廖海涛的牺牲很可能与新四军内部的卧底有关。原本担任48团政委的罗福佑,因种种原因对新四军产生了不满,并可能在关键时刻泄露了部队的驻地信息。这一事件,最终也为新四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尽管真相尚未完全揭晓,但罗忠毅和廖海涛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们的牺牲成为了新四军战士们英勇斗志的象征。
这场战斗中的每一幕,都深深刻印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献出的宝贵生命。在今天,我们依然应当铭记这些英雄,继续传承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