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四野正式成立了四个兵团,每个兵团配置了两位副司令员。在这一时期,15兵团的司令员是邓华,而副司令员的职务则由洪学智和贺晋年共同承担。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纵队的司令员职位,但在这当中,贺晋年担任纵队司令的时间相对较短。
贺晋年于1948年3月在冬季攻势结束后,从第7纵队副司令的位置上调任新成立的第11纵队,成为其首任司令。这支纵队是东野的第三批野战纵队,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具有战略意义。从时间上来看,贺晋年作为纵队司令的经历仅有一年多一点,却在不久后被提拔为兵团的副司令兼军长。与他同属下辖的12个纵队指挥官相比,如吴克华、万毅、梁兴初和詹才芳等人,几乎个个在担任纵队司令的岗位上有着更久的履历,这引发了一些人对其提拔的疑问。
当人们谈起贺晋年,无可避免地会提到他是一个被称为“剿匪专家”的军事人才。他的出身可以追溯到陕北的红军,且曾在抗战前期主导陕甘宁地区的保卫工作,主要职责就是剿匪。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期间,他一直留守后方,负责维护后方安全。1946年8月,他被调动至合江军区,负责剿匪的重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47年,贺晋年被调至野战纵队任职,或许是因为其在前线的实战经验相对匮乏,上级希望他到前线历练一番,适时进行调整。与他搭档的方强也是如此,上级最初将其安排为第一纵队的副司令,期望其能获得一定的锻炼后再做出更高层级的安排。然而,方强希望能够担任师长,最终如愿以偿。合江的司令员职务与纵队司令处于同一层级,因此贺晋年转战至纵队也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他参与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在秋季攻势结束后,因司令员邓华因病前往哈尔滨休养,政委吴富善需赴总部开会,因此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副司令贺晋年。在此轮冬季作战中,他成功独立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
冬季攻势结束后,上级决定增强野战军的力量,接连成立了第5、第11和第12纵队,贺晋年再度被调任担任第11纵队司令,随即参加了战略意义重大的辽沈战役。第11纵队是由地方纵队改编而成,在攻坚战斗中,考虑到他的经历相对较少,并未被安排在重大战斗的核心位置,而是负责协同兄弟部队进行作战。针对锦州的主要攻击力量并没有他的参与,主要负责防守黑山和大虎山的是第10纵队,配合的还有第5纵队;而第11纵队则被部署在塔山一线,真正承担正面阻击任务的则是第4纵队。
在1949年的平津战役中,第11纵队同样没有成为攻城的主力部队,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围困北平的敌军。尽管第11纵队参与战斗的表现相比于第4纵队和第10纵队稍有不及,但贺晋年却因提拔为兵团副司令而备受关注。这一决定无疑考虑到了战功之外的多种因素。如果单从战功来看,梁兴初打了不少险恶的硬仗,获得的总部嘉奖也是最多的,这显然还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资历以及各自的军事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晋年从中南军区被调回东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至1955年之前,他经历了六大军区的副职,许多同僚都是高阶的上将,包括担任副政委的周桓、华北军区的副司令杨成武、华东军区的副司令叶飞和许世友,以及西北军区的副司令彭绍辉和黄永胜等。在这股令人振奋的军事改革大潮中,贺晋年被评为副兵团级,综合考虑其战斗经历、过往职务和资历,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至于他所担任的军职与所获军衔之间的不匹配,熟知内情的人便心知肚明,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