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周士第,带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谱写了令人敬仰的传奇历史;他不仅协助叶挺夺取了汀泗桥和贺胜桥,还在大革命波澜壮阔的潮流中,挺身而出,成为了时代的中流砥柱。正是他,在南昌起义和后续的革命旅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决断力与勇气,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本文将着重叙述周士第在南昌起义中的关键角色以及之后的艰苦历程。
1927年,叶挺独立团成功占领了武昌,并在战斗中打败了强敌吴佩孚,这一战役使得北伐战争进入了高潮。当时的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蔓延。然而,蒋中正和汪精卫的敌对势力逐渐暴露出来。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汪两派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了血腥屠杀,清除革命力量,导致大革命的进程戛然而止。
尽管新军阀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地下组织和群众并未被恐吓或屠戮所摧毁,反而在危机中展现了非凡的坚韧和决心。到了1927年8月1日,革命势力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前,叶挺已经晋升为第11军军长,他的独立团驻扎在江西九江。此时,独立团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周士第则担任第4军第25师的第73团团长。
8月1日的清晨,周士第接到第25师师长李汉魂的电话,要求他前往师部商议重大事务。此时,周士第已得知4军军长张发奎正在庐山参加“剿匪”会议,李汉魂刚从庐山返回。由于尚未接到上级指示,周士第内心焦急,迅速召集团部骨干进行商讨,大家都担心他去师部后会被扣押。第一营营长符克振提出自己代替周士第前往,但周士第坚决表示:“无论多大危险,我也得去。你们在家中做好防备准备,若我不能回来,务必带着部队寻找组织。”
周士第骑马前往师部,随身只有一名通信员。到达后,他首先找到地下工作者、参谋长张云逸了解情况。话音未落,李汉魂便走进了房间,简短寒暄后低声对周士第说:“张总指挥很看重你,想重用你,建议你跟着他走。”周士第毫不动摇地回答:“第4军在北伐期间能够取得胜利,张发奎的地位是组织的支持和地下革命者的牺牲换来的。今天,你们却要跟随汪精卫剿匪,这是死路一条。”
李汉魂见劝不动周士第,哼了一声便转身离去。正巧此时一列火车停靠,周士第便走出去打听南昌的动向。在火车上,他遇到了原独立团的二营长许继慎。许看到周士第后非常惊讶,悄悄地告诉他:“南昌起义了,你快回去!”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士第迅速下车,拉过通信员的马,飞速赶回团部。
与此同时,组织派遣了聂荣臻前来指挥73团起义。周士第立即指挥部队准备起义。起义部队的编成迅速确定,包括原叶挺独立团的73团、74团的重机枪连、75团的三个营。聂荣臻与各团骨干商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确保遇到阻力或追击时能够果断反击。
下午1时,起义部队按照计划悄然出发,假借外出打猎之名,顺利向德安前进。73团的第一营担任后卫。在进军过程中,起义部队遭遇了张发奎、李汉魂带领的敌军的追击。双方在德安车站附近激烈交火,张发奎等人仓皇跳车逃走。
经过一番冲突,敌人最终被我方起义部队包围。敌军的五百多人和他们的装备被迫缴械,部分士兵和军官最终加入了起义军。张发奎和李汉魂一度成了“光杆司令”,在田野中互相责问对方:“你的部队呢?”“你的卫队呢?”两人对失去指挥权的无奈愤懑不已。
第二天,聂荣臻与周士第带领的起义部队顺利到达南昌,重新整编后开始进军广东。蒋军为消灭起义军,调集了大量部队进行围追堵截。起义军则继续坚决抗击,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突破敌军的包围,继续向广东进发。
蒋军持续追击,起义部队曾在三河坝爆发了惨烈的战斗。尽管面对敌人数量的优势,起义军依然奋力抵抗,然而由于敌军兵力的压倒性优势,最终不得不决定撤退,寻找与主力部队会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