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26日,一位年仅31岁的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陈再文在桂林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给亲朋好友留下了巨大的悲痛。而大家或许并不知情的是,这位年轻飞行员的父亲正是著名的开国上将陈锡联。当时,年近68岁的陈将军突然接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心中充满了痛苦与不舍。送走爱子的苦楚让他备受打击,泪水涟涟,内心的伤痛难以言表。
当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派来了党代表前往慰问陈将军。尽管心中悲伤万分,陈将军依然保持着尊严和理智,面对慰问的党代表,他眼含热泪,开口说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话。这番话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老将军的风范,也让大家为之动容,甚至有些人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那么,陈锡联将军到底说了什么呢?
陈锡联,生于1915年,家乡位于湖北红安。年仅8岁时,他的父亲在外务工不幸去世,年轻的陈锡联为了生计开始在街头巷尾讨生活。渐渐长大后,他为地主家务农,赚取微薄的收入。某次在放牛时,陈锡联与地主发生了冲突,矛盾激化后,陈锡联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29年,陈锡联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次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了他光辉的革命道路。陈锡联参与了艰苦的长征,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的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等职务。1947年,陈锡联率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别山,在离家故土多年之后,终于与母亲团聚。然而,尽管心中充满思乡之情,陈锡联并没有长时间停留,他与母亲分别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先后担任了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并于1955年在授勋仪式上荣获上将军衔。由于工作繁忙,陈锡联多次错过了陪伴母亲的机会。
作为新中国首任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为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作为八路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他在军内外也以其深厚的家庭情感和责任心著称。陈锡联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黎芝慧是延安抗大毕业生,二人于1942年底结婚,婚后不久迎来了第一个孩子。然而,1948年黎芝慧因病去世,留下了陈锡联孤单一人。1950年,在陈赓大将的撮合下,陈锡联与王璇梅结婚,王璇梅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婚后,王璇梅将黎芝慧所生的孩子视如己出,夫妻二人非常恩爱。
然而,好景不长,陈锡联的第一个孩子也因病去世。幸运的是,王璇梅不久后怀上了孩子,并且为陈锡联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四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其中,三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志向,纷纷选择参军报国。大儿子陈再强在1967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地方部队并努力工作,最终晋升为沈阳军区某后勤局局长;二儿子陈再文高中毕业后考入军事学院,成为一名出色的空军飞行员;三儿子陈再方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加入了野战军部队,并在1998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局长,2011年晋升为中将。
然而,命运并非总是顺遂。1982年4月,陈锡联的第二个儿子陈再文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消息传到陈将军耳中时,他备受打击。党中央派来慰问人员时,陈锡联将军依然保持了从容,面对慰问的党代表,他眼中含泪,语气坚定地说道:“家里的工作我来做,你们不用担心。空军出事是难免的,但指挥千军万马的责任绝不能掉以轻心,你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情况。”这些话语体现了陈锡联作为一位父亲的深情,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革命军人的伟大胸怀。
陈锡联将军这番话的深意在于,他虽痛失爱子,却并没有责怪空军或任何人。他深知,战争时代,若非是自己的儿子牺牲,也必定是别人的儿子。此时的空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难免会在一些装备和训练上出现不足。因此,陈锡联将军希望空军指战员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尽管心中充满了痛苦,陈锡联将军依然选择理智冷静地思考问题,坚守国家和军队的利益,令人无比钦佩。
此外,陈锡联将军此举也展现了他从不以权谋私的高风亮节。按理说,凭借他的身份和地位,完全可以轻松地通过关系将儿子调离前线,去一个更为安全和轻松的岗位。然而,陈锡联没有这么做,反而鼓励儿子们投身基层,脚踏实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作为父亲,陈锡联对儿子充满了爱,但他更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为了祖国的未来,陈锡联选择了牺牲个人的情感,毫无怨言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所有人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