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延安做出决定,由刘邓大军负责重建中原军区。这一决策之所以被称为“重建”,是因为在抗战胜利后,中原地区曾经设立过一个名为“中原军区”的组织。该军区以新四军第五师为基础,成立时的核心人员来自抗战时期的先念同志,以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为其指挥中心。可是,随着全面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原军区在战略层面作出了牺牲。为了配合全局,中原突围的部队分成六路,皮旅进入安徽无为,其他部队则进入晋冀鲁豫等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1948年3月,开始转向淮河流域,形成了与陈毅和粟裕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的夹击之势。为增强在中原地区的战斗力,主席决定在淮河流域重新组建中原军区。
然而,在重建中原军区的过程中,主席不仅让华东军区的陈毅担任副司令员,还特意派遣了两位干部协助刘邓:一位是负责工委工作的邓子恢,另一位是兼任二级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刚刚从延安搬迁至西柏坡的主席,此举意图何在?重建后的中原军区面临兵力不足的挑战,尤其是刘邓大军在执行“大别山千里跃进”战略时,已经在战斗中消耗了大量兵力。回顾一年前,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四个纵队共有12.3万人,但一年后从大别山撤出时,兵员仅剩下5.8万。
中原军区的重新组建标志着一段新的开始,但陈谢集团在河南地区的整编工作并未完全完成。初期的中原军区仅设有三个二级军区,分别由韩东山、贺炳炎和张体学领导,涵盖了河南、江汉、鄂东等区域。重建后的中原军区则大幅扩展,增设了七个二级军区,规模远超之前。这七个军区分别由张国华、曾希圣、王宏坤、王树声、曾绍山、张才千以及刘金轩领导,负责豫皖苏、豫西、桐柏、鄂豫、皖西、江汉及陕南等区域。
尽管中原军区的领土和人口大幅扩展,但刘邓大军仍面临一大困难:人手严重不足,尤其是地方干部和各级指挥官的缺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刘邓多次向主席请求增派干部,向他求援调动外部力量。相比之下,华东军区及其野战军的指挥班子显得相当强大,拥有如小饶、黎玉、谭震林、钟期光、袁仲贤、舒同等一流人才。
刘邓所向主席提出的四点请求如下:
第一,考虑到中原局的复杂局面,建议彭真同志调任中原局工作,由陈毅和邓公担任第二和第三书记;
第二,鉴于华东野战军有粟裕这样的军事人才,建议华东军区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调任中原军区担任司令员,而邓公则继续担任政委;
第三,如果陈毅无法赴中原军区,粟裕可继续驻守中原地区担任副司令员,暂时不跨江;
第四,鉴于中原军区的经济事务繁杂,建议邓子恢调任中原局,以协助经济和后勤工作。
经过西柏坡的深思熟虑,主席做出了一些调整:
第一,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兼任中原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这既能满足刘邓的要求,也能进一步提升粟裕独当一面的能力。
第二,邓公继续担任中原局的第一书记,而刘伯承和陈毅分别担任第二和第三书记,保持了领导班子的延续性。
第三,陈毅赴中原军区后,由粟裕暂时接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同时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改任副职继续领导该军区。
第四,邓子恢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副政委,以弥补经济和后勤的不足。
第五,宋任穷,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华东野战军的第三副政委,以加强后勤保障,特别是在关键战役期间。
主席的这些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两大野战军能够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合力。1948年11月,经过前期精心的组织与协调,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发起了决定性的淮海战役。粟裕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这一决定,也成为了其中一个关键亮点。
豫皖苏军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底,起初隶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军区。它不仅连接了刘邓的战略区和粟裕的华中军区,还在抗战胜利后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战局的发展,豫皖苏不仅是战略重地,也成为3000万人的解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邓建议陈毅和邓子恢前往中原军区任职,这为双方的协作奠定了基础。
粟裕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主要目的是在未来的大战中,能够更好地统筹资源,确保中原战区的胜利。同时,宋任穷的任命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确保了战争的持续推进。尽管形式上看,粟裕担任中原军区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只是一个象征性职位,但最终目标是为了保证前线胜利,调动一切资源为胜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