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日后继续接收类似文章,同时也方便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魏戈原
编辑 | t
大家或许已经知道范仲淹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单凭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足以流传千古,广为人知。
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范仲淹不仅仅是文学巨匠,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在西北边疆戍守,并成功抵抗西夏侵略,屡立战功。
然而,范仲淹的另一身份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在饥荒年间,他曾因提高粮价而成为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家。
也许有些朋友对此感到困惑——饥荒时期哄抬粮价,岂不是对百姓极为不利吗?怎么还能被称为“优秀”的政治家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范仲淹究竟做了什么,才使他得到如此评价。
在古代,生产力有限,丰收与否往往受到天灾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粮食的丰歉更多取决于自然条件,灾年不可避免。
每当发生饥荒,百姓辛苦一年的收成几乎全无,甚至有可能因此丧命。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宋代江浙一带的饥荒。当时,原本富饶的江南地区粮食歉收,田野荒芜,百姓死伤惨重,简直可以用“赤野千里、饿殍满地”来形容,毫不夸张。
天灾无情,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总能挺过去。然而,让百姓心情更为沉痛的是,一些奸商竟趁机抬高粮价,大发国难财。
无奈之下,为了活命,百姓们不得不拿出所有积蓄,去购买这些天价粮食。
然而,古代百姓大多是佃农,除非把家当倾尽一空,否则很难承担如此高的价格。而且,粮食始终有限,饥荒又没有尽头,许多人在困境中陷入绝望,最终饿死在路旁。
在大家已经绝望之时,范仲淹却提出了一个政策,促使江浙乃至全国的粮商自愿将粮食调集到杭州。
在范仲淹政策出台之前,许多奸商通过哄抬粮价,甚至将杭州一带的粮食炒到了120文一斗。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不满足,想方设法与官府博弈,争取进一步涨价。
虽然官府对此极为不满,力图压制粮商的暴利行为,但因大部分粮食掌握在商人手中,若强行打压,反而可能导致粮食大量外流,更多百姓会因此饿死。
在这样的困境中,范仲淹却另辟蹊径,发布命令要求粮商将粮价提高至180文一斗。
这个消息一出,所有粮商纷纷喜出望外,看到如此巨大的利润,他们争相将从外地储备的粮食运往杭州,生怕错失良机。
于是,范仲淹的政策使得杭州的粮食储备显著增加,甚至一些原本不在杭州做生意的粮商也纷纷赶来,带来大量粮食。
粮商们因此大赚其钱,但百姓却气愤不已,纷纷谴责范仲淹是一个无良的官员,竟为了和商人们分利益,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
然而,范仲淹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却让百姓们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当杭州的粮食储备充足后,范仲淹立刻下令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官粮。
这一举措让粮商们顿时慌了神,他们辛辛苦苦运来的粮食还未售出,百姓们纷纷涌向官粮处购买。
一开始,粮商们尝试联合起来,向范仲淹施压,要求提高官粮价格。但无论他们如何施压、威胁,范仲淹都毫不妥协。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粮商逐渐感到力不从心。由于粮食大量滞留在杭州,存放和看管的费用并非小商人能承担的。
渐渐地,部分粮商开始妥协,这种情况促使更多商人放下高价,纷纷降价出售。
最终,范仲淹巧妙地压低了杭州的粮价,使百姓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粮食。
从这一点来看,范仲淹无疑在政治手段上具有非凡的智慧。他以压制粮商的方式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而这种策略显然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也因此,许多粮商最终未能逃脱他的圈套。
但为什么我们今天对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了解不多呢?原因在于,范仲淹的许多“特别手段”使他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争议,甚至有人以“荒废政事”的罪名告发他。
原来,除了采用卖粮的妙策,范仲淹还做了两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
首先,他在饥荒年间大兴土木,提议寺庙以极低的工钱雇佣百姓劳动。
其次,他在百姓生活困顿时,竟然组织竞舟比赛,每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举行宴会,气氛愉快。
这两件事使得监察官员认为范仲淹不顾百姓疾苦,只图一时虚荣,表现出典型的荒政。
然而,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范仲淹的这些行为其实都为百姓着想。
首先,寺庙和官府的建设,不仅是为改善基础设施,更是为那些没粮食可吃的百姓提供了转行的机会,让他们能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而竞舟比赛的举办,则是借助这个平台让富人聚集,以此带动一些贫困百姓从事小商业,赚取生计。
理解这些背后的用心,我们便能看出,范仲淹虽然采取了“荒政”,但他无疑是个真正关心百姓福祉的清官。
就连当初骂他是“狗官”的百姓,看到结果后也纷纷意识到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最终,杭州百姓对他的评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不绝口。
参考资料:
师永平.《范仲淹赈灾与拉动内需》[J].《幸福:下》,2010(4):1.
李娜.《浅论范仲淹的荒政思想及其救荒措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