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司令,田岫山是个极为难以捉摸的家伙,单凭你一人去太过冒险了,太危险了!”
“谭政委,为了阻止田岫山背叛投降,我必须亲自去一趟!”
这段对话发生在1942年10月,地点是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何克希与政委谭启龙之间。他们讨论的田岫山,原是河北人,外号“田胡子”。河北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田岫山从小便习得一身好武艺。
1930年,田岫山加入了张銮基所领导的独立45旅,担任教导队队长。抗战爆发后,他已是734团团长,在第9集团军张发奎指挥下,他和日军在上海展开了殊死搏斗。
田岫山自幼留胡子,性格刚烈,因此有了“田胡子”的绰号。战场上他总是勇猛异常,手持驳壳枪带头冲锋,一往无前,甚至能杀得眼红,犹如猛兽。然而,他并非只会蛮干,打起仗来总能巧妙运用智慧,尤其擅长游击战术,经常在苏州吴江一带沿河水面袭击日军的汽艇,令日军防不胜防。
1938年1月16日,田岫山指挥部队伏击日军运输船只。当日清晨,日军运输船从分湖方向驶来,进入伏击圈后,田岫山毫不犹豫地下令开火。日军指挥船首当其冲中弹,顿时乱成一团。失去指挥的船队四处逃窜,田岫山抓住机会追击,将四艘满载弹药与粮食的船只全部击沉。
面对田岫山的勇猛,日军既恼恨又恐惧,一方面加紧围剿,另一方面高价悬赏捉拿他。然而,田岫山行踪如同幽灵般神秘,日军始终未能捉拿到他。无法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日军只得另辟蹊径,采取了招降的策略。
伪军两吴(即吴县、吴江县)司令谢志俊向田岫山伸出了橄榄枝,并以优厚的条件诱惑他投降。谢志俊写信给田岫山,表示如果投降,他将获得权力和资源。
田岫山回复:“我也认为和日本人合作不错,你过来,我好好和你谈谈。”
于是,谢志俊兴冲冲地在1939年2月赴田岫山驻地。见面后,谢志俊提出了丰厚的条件,如任命田岫山为司令,提供驻地和物资保障。田岫山表示兴趣,询问:“这条件不错,既然如此,我的团是不是还是我指挥?”
谢志俊答道:“当然没问题,但有一条你必须记住:你要听皇军的指挥。”
听到这里,田岫山的脸色瞬间大变:“你这是让我成为汉奸,简直不可理喻!我绝对不会同意!”他愤怒地站起身,一把掀翻了桌子。
谢志俊愣住了,面色发白,试图起身撤退。然而,田岫山眼疾手快,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在房间里的卫兵蜂拥而上,将谢志俊和他带来的卫兵捆绑起来,押送到后方。
这一举动表明,田岫山从未有过投降的打算。若他真打算投降,绝不会像这样捉拿敌军间谍,彻底封死自己的退路。
然而,时过境迁,1942年,为什么何克希司令依旧为田岫山的投降问题感到忧虑,并亲自前去劝说?
原因在于,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愈发猖獗,田岫山开始考虑用诈降的策略来保全自己。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感到焦虑,因为部下若投敌,自己的面子和威信将大受打击。他于是派遣了田岫山的河北老乡——张銮基,去劝说田岫山。
张銮基与田岫山交情深厚,是战友,又是上级,曾共同作战十几年。田岫山重情重义,一向言听计从,因此,顾祝同相信由张銮基来劝说,成功的机会很高。顾祝同甚至表示:“如果劝说无效,就让你除掉他。”
张銮基见田岫山时,他关切地说道:“我知道你日子过得艰难,但投降可不是解决之道,你这样做,将成为万世骂名!”
田岫山感受到了老领导的关心,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你让我再考虑考虑。”
然而,张銮基的劝说并未成功,几天后,张銮基在返回途中被军统特务暗杀,死于浙江天台县。
田岫山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他翻山越岭找到张銮基的尸体,抱着尸体痛哭失声,并誓言与蒋军彻底决裂,坚决投向日本。
何克希司令得知此事后,十分焦虑,他决心亲自去一趟,劝阻田岫山。何克希并非鲁莽之人,他对田岫山了解颇深——当初,在田岫山遭遇日军围攻时,何克希曾带领浙东游击纵队成功解围,并为田岫山提供过军事物资。
因此,田岫山心中有着一份感激之情,曾写信感谢何克希的帮助:“静兄伟鉴,周巷发动时的种种事情,都离不开你我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要不是张团长和我携手合作,恐怕弟部损失惨重……周大队长还曾资助20万元,使我们免于危难……”
“静兄”指的是何克希,他也叫何静,而“张团长”则指的是张銮基的侄子张俊升,田岫山的战友兼新编第30师89团团长。
这些情谊让何克希认为,即便田岫山选择投敌,他也不至于对自己心生敌意。但尽管如此,何克希依然冒险前往,毕竟没有谁能保证田岫山的心意不变。
何克希深入敌后,来到田岫山的驻地,田岫山热情接待,从远处便喊道:“何兄驾到,失礼失礼,快请入座。”
随即,他亲自倒茶,热情招待。何克希开门见山:“兄弟可知我此行的目的?”
田岫山笑道:“我心里大概能猜到,如果是谈其他的事,我愿意听从;但如果是来劝说我投降,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顾祝同做得太过分。”
何克希尝试以理服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但田岫山依然固执己见,最终,投降的决定未能动摇。田岫山选择投降,成为了汪伪政权的“剿匪司令”。
尽管如此,田岫山在投降之后,依旧与新四军保持某种联系,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何克希与谭启龙认为,尽管田岫山投敌的动机复杂,但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并未完全放弃对他的争取,认为他仍然可以团结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