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的清朝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政权摇摇欲坠。外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内有鸦片战争的爆发,西北的陕甘地区又因民族起义不断动荡。这些灾难连连发生的时刻,清朝的中央政权已无力招架,国家的命运似乎即将走向崩溃。然而,在这风雨飘摇的时期,西方列强却视中国为肥美的“猎物”,都虎视眈眈,试图分一杯羹。正如“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的困境早已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兴趣。日本趁机开始进攻台湾,沙俄则悄然侵占新疆的伊犁一带。面对内忧外患,腐朽不堪的清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此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挽救国家危局的人物。幸运的是,这个人物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左宗棠——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被史学家称为“除唐太宗外,对中国疆土贡献最大的人”,他的一生彪炳史册,堪称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
(二)那时,清朝的经济状况极为低迷,国家面临内外重重困境,步入衰败。湖南省一个贫困的县城里,名叫左观澜的秀才,靠着教书挣取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认为,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前途。尤其是他的二儿子左宗棠,自幼聪慧好学,年仅14岁便在县试中荣获第一;15岁参加长沙府试时,仅次于一位老学者,名列第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这一切让左观澜深感欣慰,认为儿子必定前途光明,未来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更高的荣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左宗棠的父母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去世,家庭的变故给左宗棠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使得科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六年守孝期满后,左宗棠振作起来,满怀信心准备在会试中大展宏图,但屡次落榜,未能如愿以偿。这让他感到极为失望,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转而投身于实用学问的研究,专注于水利、农业改革等领域。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左宗棠的学问逐渐见长,身边也聚集了一些知名的士人和官员。其中一位地方大户周衡,看中了左宗棠的才华,将自己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让左宗棠有了更为稳固的家庭支持,能够更加安心地研究自己的学术理念。正如那句话所说:“志同道合者,可遇不可求。”左宗棠的学问与主张,渐渐地吸引了一个名叫陶澍的贵人。陶澍是一位才干出众的官员,不仅政绩突出,在学术上也与左宗棠的“经世致用”理念不谋而合。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次日便一同游玩。陶澍对左宗棠的欣赏,使得左宗棠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许多官员也想将他招入麾下。然而,面对蜂拥而至的邀请,左宗棠却始终选择了拒绝,他甘愿保持独立,不愿沾染官场的纷扰。正因如此,左宗棠的名声引起了林则徐的关注。1849年,林则徐经过湖南长沙时,特意提出要见左宗棠。两人之间的这次会面,不仅让左宗棠激动不已,还因为过度兴奋,差点掉进船里。尽管如此,这场名为“湘江夜话”的谈话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意义。林则徐对左宗棠表示,“将来守卫新疆的人,非你莫属。”这一话语,也为左宗棠未来的使命奠定了基础。
(三)1851年,太平天国的爆发使得局势愈发复杂。太平军攻入湖南,湖南巡抚张亮基仓皇失措,不得不向左宗棠求助。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出山。张亮基也早有耳闻,知道左宗棠的才能,于是将指挥大权全权交给了他。面对眼前这场恶战,左宗棠毫不退缩,当太平军攻破城门时,他亲自带队冲锋,奋勇作战,成功守住了长沙城。这一战大大提升了左宗棠的声誉,并使得他被朝廷任命为知县。不久后,湖南巡抚张亮基被调离,新的接任者骆秉章看中了左宗棠的才华,极力招揽,希望他继续在湖南主持军政。左宗棠不负众望,在他的治理下,湖南逐步走出了困境。他不仅解决了地区的财政危机,还对漕粮税收制度进行了有效改革,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民众负担,也为湘军筹集了充足的军费,堪称为地方的实干家。
(四)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和左宗棠有着深厚的渊源。两人曾在乡试中同场较量,分获第一和第二,因而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当曾国藩因兵力不足而陷入困境时,他立即向朝廷推荐左宗棠,要求他组建一支偏师协助自己。得到朝廷批准后,左宗棠开始组建了一支名为“楚军”的部队,誓要在军事上与曾国藩一较高下。左宗棠的“楚军”同样具有严格的纪律,迅速打造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当太平军再次攻占清朝江南大营时,左宗棠亲率楚军入驻江西,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与湘军等其他部队联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主力。这一战之后,左宗棠被朝廷晋升为封疆大吏,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
(五)数年后,太平天国最终被完全平定。然而,尽管这个巨大的内忧被解决,各地的农民起义依然此起彼伏。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局面,左宗棠又不得不应对陕甘地区的民族暴乱。而此时,中亚的乌兹别克人阿古柏趁乱侵占了新疆,并自立为王,试图脱离中国。更为严重的是,阿古柏背后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英国正与沙俄争夺在中亚的影响力,因此秘密支援阿古柏,而沙俄则借“帮助中国看守领土”的名义,强占新疆的伊犁。面对这一局面,左宗棠并未退缩,反而决定出兵收复新疆。他的举动引发了清廷内部的激烈争议,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新疆土地贫瘠,不值得投入大量资源,而左宗棠却坚持认为,新疆不仅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丰富的资源对国家至关重要。左宗棠力排众议,最终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开始为收复新疆做准备。
然而,朝廷的财政困难让左宗棠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筹集军费,他不得不通过私人渠道向洋人银行贷款。64岁的左宗棠依然精力充沛,迅速集结军队,出征新疆。两年后,他成功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除了伊犁一带。左宗棠希望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犁问题,但清朝派出的外交官崇厚却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将伊犁划给了沙俄。这一做法令左宗棠愤怒不已,他指责崇厚是“先求和,再战”的软弱表现。于是,左宗棠再次披上战袍,亲自带队,发起了夺回伊犁的行动。
(六)此时,左宗棠已是69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尽管如此,面对保卫国家疆土的责任,他依然决定出征。行军途中,他时常咳血,但左宗棠并未因此而动摇。甚至,他命令抬着棺材同行,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为国家献身的准备。在他的英勇气概和坚持下,沙俄终于在巨大的压力下签订了《伊犁条约》,新疆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在此之后,尽管已步入晚年,左宗棠依然致力于国家的复兴。他深知,清朝的衰弱根源在于军备不足,便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合作,积极推动“洋务运动”。这一系列改革让清朝焕发了新的生机,然而,这场救国运动终究未能持续太久。在几位“中兴名臣”的努力下,清朝并未迎来持久的振兴。
如今,人们回望左宗棠的一生,他被誉为“满清第一硬汉”。这一称号不仅因他收复新疆的壮举而得来,更因为他在许多场合展现出的坚定和刚毅。无论是在慈禧太后的宴会上,他空手而来,理直气壮;还是在上海租界内,他愤怒地砸毁带有种族歧视的标牌,都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左宗棠的坚持与气节,正如他在青年时心怀家国理想,步入中年时主持变革、剿灭暴乱的坚定一样,英雄暮年,他依然为保家国尊严,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