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怀念当年和你们一起在上蔡东门一起玩耍的时光啊。”
李斯在被押上刑场时,眼角滑落了一颗悔恨的泪珠,目光悲伤地扫视着与自己一同被处决的两个儿子,深情地说道。
李斯,这个曾经掌控大秦权力的重量级人物,人生轨迹异常复杂,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站在他的高度,就注定了这场结局的不可避免。
他在死后,大秦那个曾经无敌于世、所向披靡的帝国,如今只剩下废墟。
李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何他能对大秦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当年,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最为严峻的莫过于国家政权的不稳定,社会仍然处于动荡之中。然而,正是李斯的出现,才让这些困扰逐一迎刃而解。他为大秦的统一和治理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最初的李斯,生活平凡无奇,只是楚国的一名小吏,过着简单而枯燥的日子。直到有一次,他无意间观察到老鼠的生活,他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粮仓里的老鼠吃得肥美,而厕所里的老鼠却活得肮脏不堪,唯一的区别就是位置的不同。这个瞬间的领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于是,李斯决心前往荀子门下,求得真理,开始了觉醒之路,心中萌生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成为人上人。
跟随荀子学习期间,李斯吸收了许多国家治理的理念,同时,他自身的聪慧和悟性使得他在这些理论中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他深知,七国纷争,最终必定会有一个国家问鼎天下,而在所有国家中,秦国最具王者之相。于是,李斯毫不犹豫地离开故土,来到秦国,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位,显然是极为困难的。
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影响力极大的吕不韦,通过一系列手段接近吕不韦,很快获得了吕的赏识。李斯以聪明才智成功成为一名小官,而此时,正有一场风波即将波及整个秦国——有人在朝中散播消息,声称应该驱逐所有外来人才,认为这些人会破坏秦国的环境。李斯这样的外来人士,也注定是要被逐出秦国的,而整个朝廷中的外国人士都为此担忧不已。
就在这时,李斯写了一封《谏逐客书》,这封书信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名句打动了秦王嬴政的心。嬴政终于意识到,若想让秦国强盛,必须吸纳各国人才,而非排斥。李斯的这番话极大地提升了他在嬴政心中的地位,也促成了李斯在秦国的飞速升迁。
从这点可以看出李斯非凡的能力,他不仅在《谏逐客书》中深入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而且言辞犀利、条理清晰,能巧妙地借用经典名句,堪称一篇具有深刻思考的政治文章。
当时的秦王嬴政尚未真正巩固江山,而有了李斯这样的智者,统一天下的进程如同加速的车轮,快速向前推进。李斯不断提出卓有成效的计策,且凭借秦国积累的强大实力,整个国家几乎一举碾压了周边的动荡势力,迅速结束了乱世局面。
在天下大定后,李斯已然坐上了宰相的位置,积极推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为秦国的强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回顾李斯的一生,真可谓是寒门出凤凰,最初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吏,最终却成了手握重权的宰相。
然而,宫廷中的险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预测的,李斯在任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权力斗争的复杂。值得一提的是,李斯对外国人才的重视,使得他周围聚集了许多来自异国的能人志士,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
然而,问题也因此而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赵高。赵高同样是外来人士,精通权谋之术,一直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此时,秦始皇年事已高,继承问题成为朝廷的焦点。最初,秦始皇倾向于扶苏作为继承人,这位皇子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品行端正,治国理政的能力也非同凡响,若他继位,大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然而,赵高却认为扶苏是一个威胁,认为扶苏太聪明且能力太强,无法控制。他将目光锁定在了扶苏的弟弟——胡亥身上,一个纵欲享乐、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皇子,恰好更容易掌控。因此,赵高与李斯暗中商议,策划了除掉扶苏和其支持者蒙恬的阴谋。
不久,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赵高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他开始着手推动这一计划,并成功借助李斯的权势,实施了假传口谕,致使扶苏与蒙恬被害死,胡亥顺利继位。
但很快,赵高便对李斯动了杀机,使用各种手段最终将李斯除掉。李斯的死亡,标志着曾经忠于他的外国人才团体的解体,他们意识到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而且,李斯是真正有才能的人物,一旦去世,整个体系也随之崩塌。赵高显然低估了这一点,凭借着政治手段能够统治国家吗?显然不能。失去了真正能干的人才,秦国的命运已经注定。没有李斯,国家的命运就如失去方向的列车,最终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