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流传着一句话:“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句话被许多人耳熟能详。所谓“车船店脚牙”,指的就是那些从事马车、船夫、旅馆伙计等职业的人。这些职业通常与“车”有关,因此被统称为“车船店脚牙”。而“无罪也该杀”这句话的意思则是,不论这些人是否犯了罪,都应该被杀掉。这里的“无罪”指的是这些人没有违反相关的规定,但“该杀”却意味着他们应当被消灭。这种说法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车船店脚牙只是从事自己的职业,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呢?
事实上,车船店脚牙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车船店脚牙的职责主要包括马车夫、船夫和旅店伙计等,这些人是古代社会中特殊的一群人。在汉代,马车被称为“大宛马”,因其体型庞大而得名。马车在当时非常流行,很多家庭都能负担得起,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还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始得西域马以充其国用。”而车夫,则是专门负责驾马车运货的工作人员,通常是男性。船夫也是如此,他们靠拉货为生,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都属于艰苦劳动者。
那么,为什么这些车夫和船夫在当时被视为特殊人群呢?其原因在于,这些工作不仅非常辛苦,而且通常是力气活。这样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资待遇又低,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车船店脚牙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工资往往只有几枚铜板。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百文。而且,遇到不讲理的顾客或老板,他们很可能会遭到殴打或辱骂。
在这样的条件下,车夫、船夫和旅店伙计自然会感到生活艰难、前景渺茫。尽管他们从事的是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但他们往往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尽管知道行业的辛苦和危险,但仍然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他们放弃了这个行业,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车船店脚牙不仅承受着艰辛的劳动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的歧视。
在当时的“重农抑商”政策下,车船店脚牙的地位甚至低于商人。商人虽然同样不被视为上等人,但至少他们还有一些体面的生活。而车船店脚牙,常常被视为“低贱”之人,受到社会各界的轻视和排斥。连基本的平等待遇都没有,他们的生死似乎成了别人随意决定的事情,因此“无罪也该杀”的说法便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反映当时社会歧视态度的极端表述。
在那个时代,车船店脚牙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甚至在现代社会,类似的职业依旧存在一定的门槛。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或官宦家庭的人,才有可能从事这一行。在古代,车船店脚牙的工作并不像现在的服务员那样,只需简单的上菜、洗碗、倒茶。马车夫和船夫必须拥有自己的马车和交通工具。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他们只能充当助手,做些杂活或打工赚钱。因此,这一职业的要求和工作强度都很大。
车船店脚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训练,还必须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古代人出行,主要依赖步行或乘坐马车。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人们就必须坐车或徒步前行。此外,车船店脚牙还需要为客人提供食宿服务,而这项工作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若服务不到位,客人不满,就可能遭到批评甚至被惩罚。
总的来说,车船店脚牙这一职业的低下地位让他们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加剧了他们的无奈和辛酸,而他们的生死也常常被视为不值得关注的存在。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冷酷。而在贫困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车船店脚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无法突破困境。
在那个时代,许多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这类辛苦的工作。对于这些人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每天要从早忙到晚,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障。对于这些穷困的家庭来说,能吃上三餐就已经是幸运了。而车船店脚牙往往只能依靠少量的食物充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身体虚弱,容易生病。
生病对于这些穷苦百姓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看病治疗,很多人只能选择忍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生病的车船店脚牙最终可能因为缺乏医疗而死于非命。正是这种生活状态,凸显了他们生命的脆弱和低贱,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无法逃脱困境。
从更广的角度看,车船店脚牙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贫困者的漠视和不公。尽管他们无意为社会带来麻烦,但却往往被当作“社会的蛀虫”。由于生活压力巨大,很多车船店脚牙最终可能走上歪路,甚至成为社会的隐患。对他们的极端惩罚,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报复”,尽管这些人并未犯下什么严重的过错。
旧社会的“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反映了社会对贫苦劳工群体的轻视与不公,也揭示了在法律和制度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底层民众的生命和尊严如何被践踏。尽管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已逐渐被抛弃,但它依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彰显了社会对贫困和劳苦人民的冷酷态度。这种历史遗毒,虽然已经不再显现,却依旧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