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克城接到命令,前往红5军任职,首次与彭德怀见面。这一见面,两人便产生了深厚的默契。了解彼此后,彭德怀真诚地说:“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的文化水平不高,还需要你多加帮助。”那时,黄克城在政治工作方面的确比彭德怀更为得心应手,而彭德怀在军事指挥上却对黄克城影响深远。
比如在湖南,彭德怀曾设下精妙的计谋,表面上假装进攻湖北,实则转向打击江西。当敌人察觉到自己受骗,急忙调兵支援湖北时,彭德怀早已预见到敌人的行动,设伏在江西,成功打击敌人。这一战术是他在运动战方面的精湛运用,体现出极高的智慧,成功压制了敌人的反应。
要追溯这场战役,得从1930年春天说起。那时,国内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派系间的矛盾愈加激化。蒋介石的江浙派、冯玉祥的西北派、阎锡山的山西派等军阀相互争锋,排兵布阵,显然在为一场全面战争做准备。而彭德怀当时正在湘赣边发展,他清楚地意识到,敌军的主力将会投入到这场纷争中,这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彭德怀果断地率领红5军的两个纵队迅速攻占了三个中小城市,歼敌一千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与此同时,俘获的敌军新兵在红军的政策教育下,纷纷加入了红军。在接连的激烈战斗中,原本分散的多个根据地得以连接,湘赣边的根据地逐步进入全盛时期。
敌军经过分析,认为红5军连日战斗,战斗力已大大消耗,必定疲惫不堪,准备进行修整,正是攻击的最佳时机。于是,江西和湖南的敌军同时出兵,企图一举击败红5军。然而,彭德怀毫不畏惧,亲自指挥,在短短两小时内便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其中仅子弹就有五十担之多。
然而,这仅仅是战斗的开始,真正的大规模战役仍在后头。
1930年5月初,彭德怀率领红5军向湖南岳阳的平江县进军,这是他们两年前发动起义的地方。两年时间,彭德怀如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红5军的战士们激情澎湃,尤其是那些曾随彭德怀起义的士兵,期待着迅速攻占平江县城,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这座他们曾经发动革命的城市。
部队士气高昂,加之地方部队的大力支持,红5军的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5月5日,彭德怀在红军阵地召开马克思诞辰纪念大会,同时也是一次攻城动员会。当彭德怀正在发表演讲时,黄克城抵达,并奉命加入红5军。在黄克城的回忆中,他描述了第一次见到彭德怀的情景:“我站在台下仔细观察,看到彭总穿着普通的军装,身上带着旧军帽,灰色军装已经打了补丁,腿上绑着整齐的带子,脚踩一双麻草鞋……”。彭德怀虽然是红军高级领导,却穿得如此朴素,这让黄克城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大会结束后,彭德怀因忙于其他事务未能和黄克城交谈,黄便独自等待在军部。彭德怀处理完事务,走进军部时,看到黄克城正站在那里,他仔细观察,发现黄身材瘦弱,个子不高,而且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彭德怀瞬间意识到,这位年轻人可能是个知识分子。
黄克城向彭德怀递上介绍信,礼貌地自我介绍道:“我叫黄克城,是上级派来红5军工作的。”黄克城的背景也颇为有趣,他出生在湖南永兴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庭条件差,黄常常遭受欺凌。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父亲决定培养黄克城读书,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至少能够看账本、写信等基本的能力。黄克城在父亲的支持下,走上了读书之路,先后在私塾和衡阳省立第三师范深造。
黄克城的革命之路开始于参加北伐战争,随后进入井冈山,与革命同行。彭德怀看了黄的介绍信后,意识到红5军急需像黄克城这样的文武双全的干部,黄的到来无疑是正逢其时。彭德怀握住黄克城的手,满怀热情地说道:“你来了,我很高兴,这里正好缺少文化人才。”
黄克城略显紧张地表示:“我刚加入红军工作不久,怕做不好。”彭德怀笑着说:“我早就听段德昌提起过你,说你曾在唐生智的第八军服役,不必太客气。”彭德怀提到的段德昌,和黄克城也有着深厚的关系,二人在1926年一同进入广州政治讲习班,成为同班同学。段德昌早已投身革命,并且引导彭德怀走上了革命道路。对于黄克城来说,段德昌是他的好朋友和革命同志。
从此,黄克城与彭德怀的关系迅速建立,成为了生死之交,开始一起经历无数次的战斗与挑战。黄克城也深刻地感受到彭德怀的睿智与包容,他曾表示:“我一直将彭德怀视为严师益友,从他那里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
1930年5月6日,红5军终于攻到平江县城下。面对敌军坚固的工事和千余人的防守,彭德怀带领部队迅速展开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红5军成功破城,缴获大量武器,解救了数百名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平江县周围的穷苦百姓得知城破的消息,纷纷涌向城内,彭德怀为他们分发粮食和盐,民众高呼革命口号,气氛热烈。
在平江周边,彭德怀部署了一个纵队进行游击战,而他则亲自指挥三纵展开机动战术。这一系列的战斗,标志着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也为日后更大规模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