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打仗可以叫“东征、西征、南征”,为何向北征讨却称“北伐”
迪丽瓦拉
2025-09-08 11:04:01
0

谈到北伐,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战争的场面。北方辽阔且荒凉,白雪皑皑的战士们在战火中厮杀,刀光剑影之间,战鼓声和呐喊声回荡在整个染血的战场上,充满了无尽的悲壮与紧张。这种气氛,不仅仅在史实中频频出现,也成为了许多诗人笔下的素材。诗中有“北伐声中起誓师”的豪情,也有“盛事何由观北伐”的伤感,甚至有“周王方北伐”的焦虑与不安。

回顾历史,北伐的例子数不胜数。东晋时期,祖逖为恢复故土而发动北伐;三国时期,诸葛亮五度北伐,旨在抗衡曹魏的强大力量;宋代的岳飞也为收复失地发动北伐,战场上,英雄辈出,历史的篇章也因这些北伐而辉煌。

然而,在许多史料中,我们只看到了“北伐”,却从未见过“东伐”、“西伐”或“南伐”,这些地方征战通常都以“征”字代替。那么,为什么偏偏北方的战事叫做“北伐”呢?

“征”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左边的“人”旁代表行走的道路,而右边的部分则代表前行的动作。这个字的演变是从“远征”到“征服”的过程。就字形和发音而言,“征”字带有一种相对温和的含义,缺少侵略性,反而有一种顺理成章的意味。在《孟子》中提到:“征者,上伐下也”,意思是征战是为了进行高低有序的挑战。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作为上级,我有权对不听话、不尽职的下属进行惩戒。

而“伐”字则截然不同,字形上显得更具攻击性,甲骨文中的“伐”字右边是代表武器的“戈”,与左边的“人”字结合,表示砍头的含义,最终引申为征伐与战争。即便是与“伐”字相关的成语,往往也带有一种强烈的敌意,比如“口诛笔伐”、“杀伐决断”、“矜功自伐”等等。这个字浑身散发着血腥与决绝,给人一种无可匹敌的气场。

整体来看,与“伐”相比,“征”显得较为温和,带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失败的风险也较低。因此历史上常见的战争如“东征、西征、南征”,但是对于北方的战事却为何称之为“北伐”呢?

2、“征”与“伐”的礼仪

或许有人会问,战争也有礼仪吗?难道两军对垒时,不是仅仅在沙场上刀枪碰撞,鲜血四溅吗?不可能在开战前,双方还互相道个“你先发招”的客气话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种礼仪不仅仅体现在待客之道上,对于敌人也是如此,尤其是春秋时期,战争礼仪更为严格。比如,在出兵前,敌方使者会前来询问出征的理由,如果对方不接受,便有权劝阻出兵。两国交战时,也不会杀害使者;如果敌国领导者去世,出兵讨伐也会被视为不合礼法——这就是所谓的“师不伐丧”。历史上记录了许多此类因礼而产生的约定。

对于那些可以用礼待敌的战争,便可称之为“征”,即征求对方的同意。试想,如果A对B宣战,文书中若写着“征”字,意思便是:“我来征服你,只要你同意,我们可以和平解决,你若愿意投降,我便不再打你;若你坚持抵抗,那么我只能继续征伐。”而“伐”字则没有那么宽容,它带有更强烈的敌意与决心。

历史上许多北伐战役,都是声势浩大,甚至没有任何妥协与退让,满腔怒火直接冲向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伐”字才能真切地表达对敌人的仇恨与决心,直接摧毁对方。而“征”的字义,虽同样指涉战争,但它所蕴含的更多是征求与妥协的余地,显得相对温和。

“征”与“伐”的差异,不仅仅在字面上,也体现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中,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礼仪体系。古诗中常常提到“征”与“伐”的词句,诸如陆游的“北伐西征尽圣谟”、李商隐的“北伐将谁使,南征决此辰”、苏轼的“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等等。

从东征、西征、南征到北伐,这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约定俗成,很少有人会说“北征”,也几乎没有“东伐”或“西伐”的说法。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得从历史的背景谈起。

在中国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以秦岭-淮河为界,也有以长江为界的说法,这些划分并不影响历代都城的选址。八大历代都城中,只有南京和杭州位于南方,而其余的都在北方。北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偏远。若是在内部争斗中,北方派兵征讨其他地区,那么“征”字自然更为合适,象征着对这些地方的征服,而非简单的降服。

至于北方的威胁,历史上最著名的便是匈奴的侵扰。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以草原为主,战斗力极为强悍。从他们崇尚武力的教育到培养的精锐军队,都使得北方的匈奴成为南方的噩梦。正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代诸多英雄将领都曾奋力抗击匈奴,如蒙恬、岳飞、李广等。因此,面对这种外来威胁,古人使用“北伐”二字,便能更好地体现出他们保卫家园、抗击外敌的决心。

古代的北方威胁不仅仅来自匈奴,明朝开国将领徐达便曾成功将蒙古人赶回大漠,而南朝的陈庆之也曾打击过北方的鲜卑族。如果将“北伐”换成“北征”,不仅不符合“征者,上伐下也”的原则,气势上也显得不足。想象一下,当将领对士兵高喊“北征凯旋”时,士气肯定无法与“北伐凯旋”相比,后者更能激起士兵们的士气。

历史上,外族的入侵大多来自北方,故而“北伐”作为一个词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抵抗外来侵略的代名词。这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

尽管“征”与“伐”有不同的用法和内涵,但它们都是战争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破坏性。无论是北伐、南征,还是其他战争,最终都会带来战乱、血腥和人民的苦难。希望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少一些战争,多一些和平,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民早日摆脱苦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隋唐英雄传》是一部讲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故事中许多英雄人物,如秦琼和程咬金,大家都非常熟...
原创 为... 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