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打仗可以叫“东征、西征、南征”,为何向北征讨却称“北伐”
迪丽瓦拉
2025-09-08 11:04:01
0

谈到北伐,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战争的场面。北方辽阔且荒凉,白雪皑皑的战士们在战火中厮杀,刀光剑影之间,战鼓声和呐喊声回荡在整个染血的战场上,充满了无尽的悲壮与紧张。这种气氛,不仅仅在史实中频频出现,也成为了许多诗人笔下的素材。诗中有“北伐声中起誓师”的豪情,也有“盛事何由观北伐”的伤感,甚至有“周王方北伐”的焦虑与不安。

回顾历史,北伐的例子数不胜数。东晋时期,祖逖为恢复故土而发动北伐;三国时期,诸葛亮五度北伐,旨在抗衡曹魏的强大力量;宋代的岳飞也为收复失地发动北伐,战场上,英雄辈出,历史的篇章也因这些北伐而辉煌。

然而,在许多史料中,我们只看到了“北伐”,却从未见过“东伐”、“西伐”或“南伐”,这些地方征战通常都以“征”字代替。那么,为什么偏偏北方的战事叫做“北伐”呢?

“征”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左边的“人”旁代表行走的道路,而右边的部分则代表前行的动作。这个字的演变是从“远征”到“征服”的过程。就字形和发音而言,“征”字带有一种相对温和的含义,缺少侵略性,反而有一种顺理成章的意味。在《孟子》中提到:“征者,上伐下也”,意思是征战是为了进行高低有序的挑战。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作为上级,我有权对不听话、不尽职的下属进行惩戒。

而“伐”字则截然不同,字形上显得更具攻击性,甲骨文中的“伐”字右边是代表武器的“戈”,与左边的“人”字结合,表示砍头的含义,最终引申为征伐与战争。即便是与“伐”字相关的成语,往往也带有一种强烈的敌意,比如“口诛笔伐”、“杀伐决断”、“矜功自伐”等等。这个字浑身散发着血腥与决绝,给人一种无可匹敌的气场。

整体来看,与“伐”相比,“征”显得较为温和,带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失败的风险也较低。因此历史上常见的战争如“东征、西征、南征”,但是对于北方的战事却为何称之为“北伐”呢?

2、“征”与“伐”的礼仪

或许有人会问,战争也有礼仪吗?难道两军对垒时,不是仅仅在沙场上刀枪碰撞,鲜血四溅吗?不可能在开战前,双方还互相道个“你先发招”的客气话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种礼仪不仅仅体现在待客之道上,对于敌人也是如此,尤其是春秋时期,战争礼仪更为严格。比如,在出兵前,敌方使者会前来询问出征的理由,如果对方不接受,便有权劝阻出兵。两国交战时,也不会杀害使者;如果敌国领导者去世,出兵讨伐也会被视为不合礼法——这就是所谓的“师不伐丧”。历史上记录了许多此类因礼而产生的约定。

对于那些可以用礼待敌的战争,便可称之为“征”,即征求对方的同意。试想,如果A对B宣战,文书中若写着“征”字,意思便是:“我来征服你,只要你同意,我们可以和平解决,你若愿意投降,我便不再打你;若你坚持抵抗,那么我只能继续征伐。”而“伐”字则没有那么宽容,它带有更强烈的敌意与决心。

历史上许多北伐战役,都是声势浩大,甚至没有任何妥协与退让,满腔怒火直接冲向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伐”字才能真切地表达对敌人的仇恨与决心,直接摧毁对方。而“征”的字义,虽同样指涉战争,但它所蕴含的更多是征求与妥协的余地,显得相对温和。

“征”与“伐”的差异,不仅仅在字面上,也体现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中,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礼仪体系。古诗中常常提到“征”与“伐”的词句,诸如陆游的“北伐西征尽圣谟”、李商隐的“北伐将谁使,南征决此辰”、苏轼的“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等等。

从东征、西征、南征到北伐,这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约定俗成,很少有人会说“北征”,也几乎没有“东伐”或“西伐”的说法。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得从历史的背景谈起。

在中国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以秦岭-淮河为界,也有以长江为界的说法,这些划分并不影响历代都城的选址。八大历代都城中,只有南京和杭州位于南方,而其余的都在北方。北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偏远。若是在内部争斗中,北方派兵征讨其他地区,那么“征”字自然更为合适,象征着对这些地方的征服,而非简单的降服。

至于北方的威胁,历史上最著名的便是匈奴的侵扰。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以草原为主,战斗力极为强悍。从他们崇尚武力的教育到培养的精锐军队,都使得北方的匈奴成为南方的噩梦。正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代诸多英雄将领都曾奋力抗击匈奴,如蒙恬、岳飞、李广等。因此,面对这种外来威胁,古人使用“北伐”二字,便能更好地体现出他们保卫家园、抗击外敌的决心。

古代的北方威胁不仅仅来自匈奴,明朝开国将领徐达便曾成功将蒙古人赶回大漠,而南朝的陈庆之也曾打击过北方的鲜卑族。如果将“北伐”换成“北征”,不仅不符合“征者,上伐下也”的原则,气势上也显得不足。想象一下,当将领对士兵高喊“北征凯旋”时,士气肯定无法与“北伐凯旋”相比,后者更能激起士兵们的士气。

历史上,外族的入侵大多来自北方,故而“北伐”作为一个词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抵抗外来侵略的代名词。这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

尽管“征”与“伐”有不同的用法和内涵,但它们都是战争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破坏性。无论是北伐、南征,还是其他战争,最终都会带来战乱、血腥和人民的苦难。希望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少一些战争,多一些和平,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民早日摆脱苦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在1937年,毛主席提出了建立留守兵团的计划,并特别推荐萧劲光担任兵团的司令员。兵团成立后不久的第一...
努尔哈赤8个女婿的出身,便可明... 1559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出生,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的生母喜...
原创 一... 历史一直是人类探索真相的源泉,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凝聚了无数生命所创造的辉煌传奇。日本思想家池田...
原创 野... 在公元七世纪的大唐王朝,正值武则天掌权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原创 为... 韩信的军事才能为世人所称道,萧何曾对他评价极高,称其为“国士无双”,并认为只要得到了韩信,便能够取得...
原创 1... 1961年,在西安事变25周年的纪念会议上,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不甘心”。 ...
原创 1... 1953年,在中美等多方代表的签署下,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最终达成,标志着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原创 朱... 朱元璋的逆袭故事一直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传奇之一,而他在生命低谷时曾有过出家做和尚的经历,虽然在最后的...
原创 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救亡图存不分性别。在中国革命的早期,曾有一位出身名门、心怀...
原创 日...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的海面上波澜不惊,但在这片宁静的海域,一艘静静停泊的战舰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原创 长...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总觉得金锁这个丫鬟事儿多,甚至有点 “拎不清”。可长大后重刷才惊觉,这姑娘简直...
原创 奥...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在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2...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5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原创 战... 在我党军队中,既有众多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也有不少精通政工的高级干部,但能同时兼顾政工与战斗指挥的将...
原创 胡... 胡濙:明朝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胡濙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涯跨越了七个朝代、辅...
原创 康... 在清朝时期,大多数公主都无法避免与蒙古部落的联姻,通常她们在不到十五岁的年纪就要远嫁到草原,嫁给一个...
原创 神... 努尔族是非洲一个神秘且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但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能看到努尔...
原创 嫁... 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许多人认为,正是这种无尽的选择与未知,赋予了生活无穷的魅力。毕竟,人的命运常...
原创 神... “神秘性是通过其不可解释的特质,获得人们的崇敬与敬畏。” 三星堆文明,也被称为古蜀文明,位于四川省...
原创 长... 1962年夏季,一架来自北京的专机顺利降落在朝鲜首都平壤。飞机稳稳停下后,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步出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