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您在阅读中能感受到舒适与愉悦。
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迫使宣扬“一亿玉碎”的日本迅速在核武器面前屈服,几乎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总伤亡人数约为20万人,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军同年进行的东京大轰炸的伤亡人数。
1945年,美军先后在3月和5月对日本的东京、大板、名古屋等98座城市实施了两次大规模轰炸。即便是日本天皇的“明治神宫”也未能幸免,最终化作了废墟。这两次轰炸造成了近60万日本人死伤,成千上万的民众无家可归,逃亡的民众人数更是无法估算。有观点认为美军如此疯狂的轰炸行为是为了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而美军的东京大轰炸发生在1945年,整整四年后才展开报复,这个时间跨度让人不禁产生疑问。那么,美军为何要在四年后才进行如此猛烈的攻击呢?而日本又会如何回应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呢?
早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其对中国的侵略正式开始。在东条英机、岸信介等人主导的“满洲五人帮”策划下,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开始对东三省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他们将伪满洲国打造成了一个资源掠夺区,目的就是通过剥削这些资源和军工生产,实施“以战养战”的战略。所谓“以战养战”,实质上就是将中国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输回日本,用于军事生产,再用这些军事产物来对付中国人民。
日军借此手段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日本高层的扩张野心也愈加膨胀。尝到了侵略甜头的日本不再满足于对中国的占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为了给这一侵略行为披上合理的外衣,日本将其称作“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然而,这一所谓“共荣”的大义,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其对东南亚资源的渴望,进而满足不断增长的战争需求。
除了扩张野心,日方欲染指东南亚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经济动机。战争需要资金,尽管日本当时的工业力量强大,但其资源依然相对匮乏。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指出,尽管中国国土辽阔,但国力较弱,而日本的国土虽小,但其经济和军事力量相对强盛。由于资源的匮乏,日本不得不向美国进口大量战争物资,特别是石油、钢铁和铝等战略资源。根据统计,1932年至1939年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18%的铝、45%的铅、90%的铜以及大量废钢铁。美国甚至还向日本提供了炸药技术、机床等先进的军事技术。可以说,美国的支持,极大地帮助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持续作战。
然而,这种对外依赖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的衰退。到1939年,随着经济赤字的加剧,日本的战争潜力受到了极大限制。而在中国战场上陷入的长期战争,也不断消耗着日本的经济与物资。到了1938年,日本开始提出所谓的“东亚新秩序”,意图取代英美主导的国际秩序,建立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秩序。
随着对日本崛起的支持逐渐显现,美国最终意识到自己为日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并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停止对日本的军事物资供应。这一决定对于已经极度依赖外部资源的日本来说是一次致命打击。在失去美国的支持后,日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因此将目光转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然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日本要实现扩张计划,必须与英法发生冲突。
正当欧洲列强在应对纳粹德国的威胁时疲于奔命,日本看准时机,发动了对东南亚的进攻。同时,日本也拉拢了泰国作为盟友。虽然如今泰国被视为和平的国家,但在历史上,它曾经历了无数的政治动荡。当时的泰国领导人銮披汶·颂堪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迅速与日军达成协议,成为日本的盟友。尽管泰国与日本结成了盟友,但日本并未因此收敛野心,反而将泰国作为跳板,进一步扩展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当时,泰国的东邻缅甸由英国控制,而西邻越南则由法国统治。为了避免全面战争,英法两国并未对泰国进行完全占领,泰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独立性。日本通过与泰国的合作,顺利展开了其扩张计划,最终将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