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为什么要大规模屠杀流民?这正是明朝控制农民起义的“秘诀”
迪丽瓦拉
2025-09-08 11:05:20
0

写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作者们每天都在辛勤地撰写文章,只为生计而努力。因此,希望各位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为了能够让大家顺利阅读文章,文中插入了一段5秒钟的广告。观看5秒钟广告后,就能免费阅读完整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观众的理解与支持!

文|小黑

编辑|t

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常常被人戏称为“开局一个碗”,其一生从平民到皇帝的转变堪称精彩。而在他成为皇帝之后,面对农民起义时,明朝的处理方式也显得尤为严格。毕竟,大家都清楚农民起义的严重后果。那么,明朝是如何应对农民起义的呢?这就涉及到明朝如何治理流民的手段。

或许许多人会觉得,农民起义的主力是那些农民,而实际上,历史上参与起义的大多数人是流民。流民指的是那些无家可归、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人,这些人往往一无所有,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因此很难对付。那么,明朝在治理这些流民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朝被许多人称为“官员的噩梦”,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员生活异常艰难,特别是在洪武年间,当官几乎是一项苦差事。然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官员,明朝对待平民的管理也极为严格。严苛的治理措施也是明朝民间经济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民众,防止农民起义的发生,明朝采取了严格的手段来控制“流民”的数量,避免流民泛滥成灾。为此,明朝推出了两项重要的计划。首先是黄册制度。所谓黄册,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黄册上详细记录了每个地区的人口、籍贯等信息,并对平民的迁移做出了严格限制。这样,地方政府便能够有效控制人口流动,防止流民随意迁移。

其次,明朝还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措施来遏制流民的出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流民的聚集来避免其成为潜在的威胁。古代的农民起义,主要由流民组成,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控制流民的数量,农民起义的风险就能得到有效减少。那么,如何防止流民聚集呢?这就要提到明朝的山禁政策。

“占山为王”是历朝历代民间势力常用的策略,因为山林地带相对封闭,容易守护,也有足够的水源和食物供给。正因如此,很多流民都选择聚集在山林中。然而,明朝实施的山禁政策,就是为了阻止流民在山中集结。五台山、武功山等名山都被划入禁山范围,简单来说,凡是适合“占山为王”的地方,明朝都会严格禁止平民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流民的栖息地。

但禁令并非总能阻止流民的出现。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即使有严格的规定,也难以完全控制流民的数量。《明史纪事本未》一书中记载了一段话:“正统二年,岁饥,民徙入不可禁”,这表明,即便明朝禁止流民迁移,还是有大量流民试图逃避法律的限制。

明朝对这些流民并没有丝毫手软,通常采取三种手段进行处置:一是遣返原籍,二是就地击杀,三是采取隐蔽的方式消灭他们。具体来说,如果流民的规模较小,政府会将其遣返回原籍;而如果流民数量庞大,朝廷则会采取暴力手段,将他们消灭。例如,《中国人口通史》一书中记载了一个事件,在一次驱逐流民的行动中,由于流民人数过多难以控制,朝廷下达了杀戮命令。为了不引起民众恐慌,朝廷采取了掩人耳目的手段,如故意打翻船只等,使得90多万流民在此过程中惨遭杀害。

明朝为何对流民如此严苛呢?根本原因在于防止这些流民演变成起义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民一旦成为流民,便已经触犯了法律,毕竟当时的法律严格规定普通百姓不得私自离开家乡。因此,流民的存在对朝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流民一旦聚集起来,便失去了政府的监管,这样就无法确保他们不会发动叛乱。

流民的危害远不止于此。一旦流民力量逐渐集结,他们不仅能够对抗官兵,还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力量,威胁国家的稳定。农民起义将会消耗大量的粮草、金钱和士兵,而流民也常常会对当地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流民的规模过大,很可能迅速发展成无法控制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明朝对待流民的态度格外强硬,通常如果流民数量较少,会迅速遣返回原籍,而如果流民数量过多,则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直接铲除流民群体。

流民的存在对于任何朝代来说都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事实上,现代社会对于“流民”——即今天的难民,也有着极大的戒心。虽然难民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但他们的存在意味着失去了法律的约束,往往也不会顾忌社会的规范和规则,因此他们在做许多事情时不受约束,这使得各国在接纳难民时也格外小心。对明朝来说,只要能够有效管理流民,便能够在短时间内抑制农民起义的爆发。毕竟,起义需要募兵,而流民的出现会使得募兵变得更加困难。没有了流民的支持,起义军就失去了与官兵对抗的能力。

然而,要完全杜绝流民的出现,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保证民众的生计。如果民众无法维持生计,他们最终就会转变为流民,届时,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济于事。流民虽然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社会群体,但若想彻底解决流民问题,也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

与明朝不同,清朝采取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策略。清朝在流民问题上采取了“疏通”而非“压制”的方式,允许流民迁移,甚至主动为其提供迁移的道路。因此,在清朝末期,虽然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但由于大部分流民得以存活,清朝没有被农民起义彻底推翻。而明朝则没有类似的政策来应对流民问题,导致流民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岳飞和秦桧之间的恩怨情仇,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如果没有秦桧的谗言陷害,岳飞或许不会在宋高宗下达...
原创 朱...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犹如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卷,时刻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戏剧。当权力的诱惑变得...
原创 赵... 好的,以下是一篇自媒体文章: ###赵匡胤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竟然兵不血刃,和平的夺得了皇位? 在...
原创 河... 写作是艰辛的过程,作者每天为写作而努力,不仅是为了表达思想,更是为了生计。在这条辛苦的路上,希望各位...
原创 明... 在乱石山的结义之地,朱元璋与六位生死之交的好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七人一同誓言抗元,图谋大业。他们的结...
原创 王... 北宋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巅峰,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社会各阶层的寒门子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机...
原创 被... 成吉思汗的头像出现在外蒙古的货币上,成为了当地的象征;他的坐像高高矗立在外蒙古的苏赫巴托广场,吸引着...
原创 “... 在我国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女性,大家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些革命女性不仅拥有超越常人的...
原创 梁... 梁末帝朱友贞:一个被低估的亡国之君,生不逢时的命运 公元923年深秋,正是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历...
原创 彭... 彭城之战:项羽3万打败刘邦56万,为何却败给刘邦于垓下之战? 秦朝末期,中原地区进入了权力真空期,刘...
原创 7... “您和杨开慧同志真的见过面吗?”1977年5月8日上午,在长沙板仓杨开慧的故居内,一名随行人员看着邓...
原创 残... 残害朱高炽,给朱棣下毒,明朝王爷朱高燧究竟有多疯狂 1423年,朱棣病重的消息一传开,京城瞬间陷入...
原创 1... 中国曾经持续了几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度,在清朝的覆灭后,终于走向了历史的终结。从此,中国正式实行“一...
原创 获... 获得“丹书铁券”的功臣们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现存的五副明代铁券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自从刘邦创制出...
花脚大仙分享:《璀璨时光——清... 《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之六 广东省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是...
原创 1... 在1937年,毛主席提出了建立留守兵团的计划,并特别推荐萧劲光担任兵团的司令员。兵团成立后不久的第一...
努尔哈赤8个女婿的出身,便可明... 1559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出生,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的生母喜...
原创 一... 历史一直是人类探索真相的源泉,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凝聚了无数生命所创造的辉煌传奇。日本思想家池田...
原创 野... 在公元七世纪的大唐王朝,正值武则天掌权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原创 为... 韩信的军事才能为世人所称道,萧何曾对他评价极高,称其为“国士无双”,并认为只要得到了韩信,便能够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