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有个广为人知的外号——“谭老板”。这个绰号源自于抗战时期,当时他伪装成一个绸布庄的老板“林俊”,穿梭在江南的敌占区,开展情报工作。同事们见他时常以商人的身份出入,便开玩笑地称他为“谭老板”。在新四军的高级领导中,谭震林无疑是冒险精神最为突出的一位,他能够在敌占区游刃有余,化险为夷。
与其他一些领导人不同,谭震林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像少奇同志和陈毅那样,他们回到延安,常常有小部队的护送,能够顺利回到安全的后方。但谭震林的任务却是深入敌占区,他的行动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几次在路上,他和敌伪士兵近距离遭遇,凭借机智和胆略总能化解困境。
1940年3月,新四军军部决定派遣谭震林深入敌后,前往苏常太、澄锡虞等地开展群众工作并扩大武装力量。为了掩人耳目,谭震林带领六名同志化妆成商人和伙计,从延陵出发,经过常州、苏州等地,最终抵达常熟阳澄湖畔的游击队司令部。由于他的到来,原本寥寥无几的武装力量迅速得到了补充,并且和京剧《沙家浜》中的夏光等领导人一起,极大地激励了江抗东路的斗争。几十年后,夏光等人回忆起这一段往事,仍然对谭震林的卓越领导能力赞不绝口。
1941年,新四军在抗战形势变化下进行了组织调整。总部决定成立江南指挥部,谭震林被任命为指挥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成七个师,谭震林也被任命为第六师的师长。在敌后工作时,由于日军对新四军的威胁极大,第六师不得不分散在多个地方,避免大规模集结引发敌军的合围。谭震林常常要在各个地方奔走指导。1941年6月,他在无锡东乡荡口镇与日军哨兵险些擦肩而过。
当时,荡口镇已经有电灯,远离交通线,日军并不重视这里。尽管镇上有一个日军小据点,但驻守的兵力不多。新四军经常在镇上公开活动。夏光接到消息,认为镇上敌人不多,便派出侦察班前去接应谭震林。可谁知,恰好在那天,日军刚刚进驻了荡口镇,侦察班还未到达,而谭震林和邓振询一行已赶到镇上。
天刚破晓,他们走到了日军据点前的十字路口,突然发现一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哨兵正站在路口,双方愣了一下。日军哨兵显然被突如其来的局面吓到了,立即跑进据点鸣枪示警。谭震林反应迅速,指挥警卫班冲过路口分散敌人注意力,同时带领邓振询的便衣警卫班通过小巷悄悄撤出。由于谭震林熟悉当地地形,他们得以安全脱离。
听到枪声的夏光急忙带队赶到,途中遇到了侦察班护送着谭震林一行。邓振询见到夏光后,连声说:“要不是谭师长熟悉地形,我们真可能就陷入了困境。”不久,散落的队伍纷纷集结,然而,由于匆忙撤退,谭震林的一些行李在混乱中遗失。
1941年12月,谭震林得知新四军第六师16旅在苏南潥阳塘马地区遭遇日军围困,旅长罗钟毅和政委廖海涛双双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悲痛欲绝。此时,谭震林已将师部移至苏中地区。他决定亲自前往江南,慰问16旅的遗属,并安抚士气。经过军部批准,他立即启程南下。
渡江后,谭震林只带着两名警卫员,身穿便衣,由当地交通员带路。途中,他们在京沪铁路附近遇到了一排伪军巡逻队,谭震林与同行的交通员和警卫员成功通过了检查。但另一名警卫员张坚表现得稍显紧张,被伪军发现并搜身,结果发现了他的手枪。伪军将张坚捆绑后开始追赶谭震林一行。
谭震林意识到情况危急,立即指示交通员带领他们迅速脱离视线。为掩护同伴,陈小毛迅速冲进一个村庄,跑进一家正在吃饭的家庭,谎称“和平军”正在拉夫,求助村民。陈小毛在家中用餐,伪军未能识破他的伪装,最终悻悻而归。
张坚见伪军分散去追陈小毛,趁机撒下军用储备卷制造混乱,成功脱身。晚上,谭震林和两名警卫员按预定计划在下一个村庄会合。当谈及此事时,谭震林对两名警卫员的机智与勇敢赞不绝口。谭震林曾感慨,这种局面在闽西的游击战争中并不罕见。
1944年秋,谭震林已担任新四军2师政委,指挥师前指避开了日军的“扫荡”行动。侦察情报显示,敌军即将向他们的驻地(安徽滁州西南的常山岭)扑来,师前指决定紧急转移。夜晚,在通过一座小桥时,几匹刚入伍的马因惧怕过桥,最后只得用布蒙住它们的眼睛,成功让马匹渡过。
转移过程中,部队在一个小村庄临时驻扎,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整个村庄被精心隐藏起来。尽管有“铁锤子团”的两连队在此,部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但如果被包围,后果不堪设想。就在敌人即将接近时,谭震林果断指示部队利用地形,迅速脱离包围圈,转向东侧进行穿插。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部队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谭震林虽身材矮小,却极具智慧和战略眼光。他从闽西游击战斗到抗战胜利,屡次陷入险境,但总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胆略化险为夷,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