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宁汉国民政府合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血腥屠杀,我党逐步意识到独立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于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紧接着在12月11日,由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员领导的广州起义也在广州爆发。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的又一次重要反击。尽管这场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标志着我党首次在城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虽然起义没有成功,但它为后续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中国革命的浪潮也因此更加汹涌澎湃。
在广州起义中,许多黄埔军校的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三位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担任了起义将领,而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位是唐震,他来自广东兴宁兴城镇,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广东国民政府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国民革命军第1师中校秘书、国民革命军第6军21师政治部主任等。唐震生于1904年4月18日,10岁便进入植基小学读书,14岁考入兴民中学,16岁参加了五四运动。由于家庭贫困,1920年他不得不辍学,回乡工作,期间他在广州、佛山等地从事工人工作。
尽管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唐震对知识的渴求却丝毫未减,特别是在广州工作期间,他对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心报考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在全国招生,唐震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姚雨平的推荐,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六队,并与蒋先云结为深厚的友谊。在蒋先云的帮助下,唐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分配到教导团,成为了一名少尉排长。
虽然唐震的起步较晚,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随后的战斗中脱颖而出。1925年的第一次东征战役中,唐震带领部队击溃了敌军,荣升为上尉连长。同年2月,黄埔军回师广州,唐震随部队讨伐杨、刘叛军,成功收复了广州;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起的第二次东征战役中,唐震和陈明仁联手在惠州大败敌军。连续的胜利,不仅提升了唐震的个人声誉,也让黄埔军校的威望进一步增强。
到1926年2月,唐震被提升为“江巩舰”党代表,并晋升为上校。然而,在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唐震被迫退出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转任第6军21师政治部主任。在东征、回援广州等战役中,唐震屡建战功,到北伐战争时期,他晋升为团长,带领部队直捣孙传芳的老巢南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唐震为了避难回到武汉,并被派往第11军24师叶挺部任职。
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唐震与起义军主力转入广东,期间他成功打入国民党新编教导第1师,担任党代表,组织策动起义。然而,叛徒的出卖使得广州起义爆发后仅一天,唐震便被捕,并被关押在广州市公安局。尽管遭受长期囚禁,唐震始终没有低头。1928年6月24日,国民党当局将唐震等九人杀害在红花岗,年仅24岁。
第二位是黄锦辉,190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六塘圩,黄埔军校第一期第6队毕业,曾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等职务。黄锦辉是我党在政治工作方面的骨干人物,他在6岁时便进入六塘高小读书,14岁考入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成为了民主革命家李任仁的弟子。
黄锦辉在报考黄埔军校之前,已经在六塘高小担任教师。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生信息传到了桂林,黄锦辉与同学刘立道徒步从桂林赶往广州。由于黄埔军校推迟了招生考试,黄锦辉先考入了军政部陆军讲武堂,后才进入黄埔军校第六队深造。虽然入校较晚,黄锦辉在黄埔军校期间便成为了学生党部的执行委员,并在军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东征,黄锦辉被调入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担任秘书,并协助周恩来主持工作。1925年7月,国民政府将各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黄锦辉被任命为第1军政治部随从书记,负责后勤补给工作。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黄锦辉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1军,开始专心担任广东区委军委委员。
黄锦辉的政治才能卓越,在北伐战争期间,他领导广东区委为后方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但随着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黄锦辉转入了地下,继续策划工农起义。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黄锦辉在广东省委委员的身份下,策动了教导团、警卫团参与起义。他带领部队坚守珠江北岸,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起义失败后,黄锦辉转移至北江一带寻找革命力量。1928年1月,他不幸被反动民团逮捕,在清远遇害,年仅25岁。
第三位是陈烈,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广西柳城人,曾担任广东国民革命军58团代团长、54军14师少将师长等职务。陈烈生于1902年,在大革命时期,他是我党党员,并率部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在北伐过程中,他带领部队突入南京城,成功扭转了战局。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陈烈作为起义将官与敌军激烈战斗。起义失败后,他暂时避居香港。1929年,陈烈回到内地从事反蒋活动,但因叛徒出卖被捕,最终被押至南京监狱。
在南京期间,陈烈继续呼吁抗日,最终获得保释,并担任陈诚部第11师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烈被任命为54军14师少将师长,积极参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并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1939年,陈烈因战功获得甲种一等勋章,并升任为54军副军长。
在粤北战役中,陈烈带领54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收复了多个地区。1940年,因牙痛不治,陈烈在前线不幸去世,年仅38岁。陈烈的去世令整个54军和当地民众感到深深痛惜。
唐震、黄锦辉和陈烈,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杰出学员,曾参加广州起义,最终为革命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唐震英勇就义,黄锦辉为革命献身,还是陈烈身先士卒抗击日寇,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