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5日,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向彭总提出,计划于次日晚一举攻占砥平里。然而,彭总却在当天下午17点30分下令停止对砥平里敌军的进攻。这个决定的背后,源于38军“侦察兵之王”张兰亭的英勇行动。张兰亭成功俘获了2名英军29旅的俘虏,并获得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调动兵力增援砥平里的情报。因此,彭总根据这一情报,果断下达了撤退命令。那么,张兰亭究竟是如何深入敌后,成功捕获这些俘虏,获取如此重要的情报的呢?
1951年2月14日,正值汉江南岸阻击战的关键时刻,志愿军总部急电38军,要求查明从水原城出发的美第3师和英第29旅的动向。由于38军114师距水原城最近,副军长江拥辉决定将任务交给114师,师长翟仲禹随即命令师侦察连副连长张兰亭带领队伍,执行这一艰巨的侦察任务。
当晚,114师侦察科长冯瑞福与张兰亭带领一支侦察分队,深入敌后前往广州里东南的梧野村抓捕俘虏。战场情况极其复杂,张兰亭心生一计:“这里距离梧野村仅有三里地,如果我们翻越山头,直接穿越敌人阵地,必然暴露行踪。与其如此,不如走通往利川的公路,若大模大样地行进,敌人反而不易察觉。”他与冯瑞福商议后,决定采取这一方案,带领一个侦察班大摇大摆地走上公路,向东南方向行进了约4里路后,再向西南拐去。
他们一行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行进了十几里,忽然发现公路右侧有一座村庄。张兰亭带队悄悄进入村庄,布置好警戒后,开始搜寻。令他意外的是,整个村子竟然异常安静,他与冯瑞福进入一间房屋,发现炕上空空如也。他怀疑村里可能存在敌人,但又不见踪影。于是,他悄然走向另一座院子,打开房门,果然扑面而来一股汗臭味。用手电筒一照,屋内的炕上挤满了人——显然,这间房子已经被敌人占据。
张兰亭意识到事情不妙,但他仍继续行动。他轻声告知冯瑞福:“看那边有大皮靴,敌人可能在里面休息。”两人悄悄靠近,准备抓俘虏。谁料,当他们进入房屋时,一名敌军猛地醒来,抓起枪准备反击。张兰亭迅速开枪,将敌人击倒,然而,屋里的敌人也因此纷纷醒来,战斗不可避免。张兰亭左手举电筒,右手持枪开火,击毙了14名敌人。
尽管计划被打乱,张兰亭立即带领队伍撤退,他与冯瑞福在村外的小沟汇合后,重新计划。由于敌人已经有所警觉,他决定利用天亮前的时间设伏,继续寻找俘虏。清晨,张兰亭带领队伍悄悄穿越至敌人阵地前,伏击敌人的搜索班。随着敌人逐渐接近,张兰亭指挥二班长高永昌带领小组伏击,准备擒拿敌人。敌人接近后,张兰亭下令开火,敌人未能反应过来,便被全部击倒。二班副班长孙玉林带领队伍成功活捉了两名英军俘虏。
张兰亭将俘虏带回,侦察科长冯瑞福欣喜地迎接,并立刻开始审讯。通过审讯,其中一名英军俘虏主动提供了重要情报,包括美第3师和英第29旅的行进路线,以及美骑兵第一师增援西线的消息。彭总根据这些情报,最终做出决策,决定停止对砥平里的进攻,指挥部队转入防御。
这次任务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侦察行动,更为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张兰亭凭借冷静与勇气,深入敌后获取情报,为志愿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